近期聽飛哥講過這樣一個奶酪模型的故事,後來我在網上搜索,一開始沒找到,後來無意中發現了這個名字:瑞士奶酪模型。
確實這是一個非常有幫助的理論。
瑞士奶酪模型是由詹姆斯?瑞森提出的一個航空事故理論模型。其主要思想是:組織活動可以分為不同層面,每個層面都會存在漏洞,不安全因素就像一個不間斷的光源,當它剛好能透過所有這些漏洞時,事故就會發生。這些層面疊在一起,猶如把有孔的瑞士奶酪疊放在一起。
我們講一個案例:
百年前,當鐵達尼號遊輪起航時,船長無疑對這艘巨輪的防損設計滿懷信心。然而,鋼板薄脆、航速過快、救生艇不足、船艙設計有致命失誤……當巨大冰山穿越這一個個「奶酪上的洞」撞上巨輪,千餘生靈便永沉北大西洋了。
一個沒有錯誤的世界,就好像沒有洞的奶酪,可在真實的世界裡,把奶酪切成薄片,每一層薄片都有許多洞,這些洞就是發生錯誤的管道,如果所犯的錯誤還是穿透一層,就不會被注意或是造成什麼影響。
如果這個錯誤造成的洞穿透多層的防衛機制,就會造成大災難。這個模型適用於所有會因為錯誤造成致命錯誤的領域。
以我最為津津樂道的空難紀錄片為例,一場空難平均包含至少七個問題:天氣惡劣,飛行員疲累,機場信標故障,航管員交流不暢……然後就是一個接一個的壞抉擇與誤操作,不斷連續累加,直至無可挽回。
再講一個故事:但在青島2013年的青島管道爆燃事故中,中石化員工王全林2013年11月22日7時32分用手機拍攝的一張漏油點照片,3小時後,照片中站在近處的20個施工人員,3傷,9死,8失蹤。
以下就是王全林拍的照片,事故中,幾乎照片上的人全部遇難。
在這起事故中:原油漏入排水涵道後的七小時內,事故隱患已經上報,但應急處置顯然遲遲未曾有人負責,沒有警戒,沒有封路,更沒有疏散群眾,最終釀成慘重傷亡。
瑞士奶酪理論,適用於安全,對於質量,也是同樣適用。
我們對產品的質量,過於樂觀,對於產品輕微的瑕疵,和客戶的抱怨,不以為意,遲遲不願意改進產品和服務的質量,這最終,當形成奶酪效應之後,必然會導致企業的重大質量事故,甚至影響企業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