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下午,由伯克利校友司徒嘉怡(Jess)如期帶來了Berkeley Alumni DesignX的第4期活動——
開啟身心覺知,滋潤設計創意
活動現場花絮
伸手觸碰周圍的空間,隨手撫摸旁邊的桌子、沙發、綠色的植株,當天的活動從對場地的探索開始。Jess引導大家和周圍的場域發生連結,在俯身的時候壓一些重量,讓身體感知到空間的存在。
活動現場花絮
當我們和所處的空間熟悉之後,就可以進一步釋放自己的身體,我們可以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作為主體去跳舞,例如用雙肘畫八字,用膝蓋做動作。
Jess請大家各自想一些身體的部位組合,由它們作為主體去表演。
有的人想到了耳朵和腳踝,有的人想到了鼻子和手腕,有的人想到了肚臍和膝蓋。
各種可以作為主體的部位都紛紛登場,讓參與者盡情探索用身體去表達的可能。
這個環節的第一個小遊戲,是參與者兩兩組隊,首先通過輕輕的觸碰,讓對方感受到頭、脖子、肩膀、脊椎,這些部位的存在。感受自我的存在。
隨後,搭檔中一個需閉上眼睛,另一個引導其行走,當眼睛這個對空間感知尤為重要的器官失效時,行走者完全依賴引導者,而引導者也需要觀察行走者的狀態。
兩個人看似一強一弱,但是實則都互為搭檔,不分彼我。感受他人的存在。
另一個小遊戲,照鏡子。將自己當作鏡子,完全地拋下自我,去模仿他人的一舉一動,最後兩個人合成一個動作。
這其中,自我即他人,他人即自我,如果分不清誰是鏡子,誰是他人,也許是最有意思的時候。
活動現場花絮
在這個環節,Jess從現場隨意取了桌椅作為布景,零落散亂地布置在空間內,讓人可以親近的樣子,讓參與者以身體動作為語言,隨心發揮。
經過前面的覺知喚醒,大家的創意和活力都被打開了。有的人很自然的做起了地板動作,有的人願意蹲在桌子底下,有的人將身體鑽到椅子下面,在狹小的空間內表達情緒。
人和空間不再陌生,環境和自我有了聯繫
有的人模仿起了掃地的動作,於是便有人去擦桌子,收拾椅子倒扣在桌上。
抽象的畫面一下子又變得具象起來,仿佛一幕啞劇,上演著餐廳關門後的場景。
活動現場花絮
這個環節Jess精心準備了許多視頻素材作為分享。例如Emio Greco|PC,ROSAS舞團、雲門舞集、無垢舞蹈劇場(林麗珍)。
活動現場花絮
ROSAS舞團由比利時編舞大師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於1983年在布魯塞爾創建。
在她一連串裡程碑式的作品中,基於對運動相位的極簡主義音樂的連接,打造了極簡主義編舞,並以此為基地塑造出身體語言。
她的編舞不講求敘述故事,而是在力圖通過簡約利落的動作、流暢的場面調度、從而在規律中獲得自由。
她的舞蹈嚴謹、有力,最後在沙地上留下的舞蹈的痕跡是一副美麗的盛開的花。
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的表演
雲門舞集的作品《行草》以中國草書作為舞蹈的靈感來源。
表演者以身體為畫筆,在收放之中著意模仿蠶絲卷放的勁道,讓觀者仿佛感受到舞者靈魂之中的蒼勁有力、堅韌靈動。
無垢舞團林麗珍紀錄片《行者》預告片
無垢舞蹈劇場由舞蹈家林麗珍於1995年創辦,作品《花神祭》有「春芽」「夏影」「秋折」「冬枯」四部分。
Jess 介紹,其中「春芽」表現了一對男女慢慢靠近,在極其緩慢的接觸,兩人肢體共同組成花苞的形狀,再緩慢盛開,隨後漸漸分離。
在最簡單的動作中,卻包含了言說不盡的意味,這也是體現了無垢劇場獨特的舞蹈身體美學吧。
其中一句Jess老師分享的林麗珍老師的話深深戳中了小編——只要你有呼吸,就是舞蹈的開始。
尼採說,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原來舞蹈不是某種固定的範式,舉手投足之間,皆可起舞。
創意也不是某種範式,而是源源不斷的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