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旅途」之二
趙錫麟
美國中學設「禁閉室」
行知中學師生訪美代表團在匹茨堡貝瑟爾公園中學考察時,看到該校專設學生「禁閉室」,大為吃驚。
貝瑟爾公園中學規模大、設施一流,堪稱美國的「重點中學」。這裡的學生「禁閉室」是一間30平方米左右的房間,裡面用擋板分隔為十來個小間,每間一桌一椅,面壁而放。據介紹,凡有屢犯校規,或上課經常隨便講話的學生,經校長批准,可以在此關一天「禁閉」。在禁閉室,一個人面壁而坐,作反省、寫檢查,頗有點「閉門思過」的味道。這樣做對教育學生效果如何?該校校長幽默地說,我小時候就是經常坐「禁閉室」的。
來美國前,中國學生總以為美國學生是最輕鬆自由的,其實,並非盡然。中美師生交談中,提起吃午飯的話題時,有中國學生聯繫自己的體會問:「你們學校是否允許學生中午到校外去吃麥當勞、肯德基?」該校一位副校長斷然回答:「這是不允許的!」中國學生又問:「美國不是提倡自由、人權,這樣規定是否侵犯了學生權利?」這位副校長嚴肅地說:「學生到校學習,我們校方就成了他們的監護人,學校有責任關心學生的安全;再說,學校已為學生準備了營養可口的午餐,為什麼還要到校外去呢?」
以往,曾聽說過許多關於美國學生寬鬆自由的介紹,今天,親自來作一番較為深入的考察,看到了另一面的情況。確實,事物往往具有兩面性,任何一個整體的存在,法規、紀律與人權、自由是不可偏廢的,即使在美國也是如此。
各有千秋
那年暑期,行知中學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貝瑟爾學區中學師生夏令營在上海舉行,半個月的中美學生結對活動,雙方身上明顯的差異引起了兩國教師的注意和興趣。
在浦江遊覽船上,中美學生饒有興趣地玩起了算「二十四點」撲克遊戲。比賽中,美國學生個個都是中國學生的手下敗將,雖然他們總是不認輸。顯然,中國學生反應的靈敏、計算的速度、方法的變換遠遠勝過美國學生。這同我們教學中重基礎、重訓練不無關係,應該承認,我們的傳統教法中有人家望塵莫及的長處。
當然,我們的學生也有自己的不足。美國學生到中國學生家作客時,幾乎每家都有一個共同節目——包餛飩或包餃子。這對於中國學生來說是見多吃慣的;而對於美國學生來說,則是少見為怪的。但真動手做起來,卻往往反而是美國學生學得更快些,包得更好些。原因很簡單,中國學生雖是吃慣了餛飩餃子,但真正自己動手做,卻也和美國學生一樣,都是新媳婦坐轎子——頭一回。家長們普遍反映,美國學生的動手能力比自己孩子強得多。這也許又同我們的教育中的某些偏頗分不開。不是嗎?從幾個接待美國學生的家庭來看,大多準備工作都是父母捉刀代勞的,而我們的孩子只是做著現成的「主人」。美國學生來家作客這天,我們有關學生的父母親全部請假在家。中國學生在獨立性、動手能力方面表現出的差距,是否給了我們的教改一些啟示?
有時,同樣的禮節、客套,兩國人民的做法似也有所差異。
一天,中國學生為美國師生表演美術、工藝製作,行知中學一位同學的瓷盤畫和易拉罐製作的小工藝品一下子把美國師生吸引住了。只見美國女教師金·邁可拿著那一隻只易拉罐製作的非常精緻又小巧玲瓏的工藝品反覆把玩,愛不釋手,稱讚不已。原來,她是個工藝品收藏愛好者。這位同學當即表示,你喜歡,我可以贈送幾件,隨你挑好了。金·邁可非常高興地表示,我確實很喜歡,但絕不接受饋贈,你若同意,我願意買下幾件。一時間,一個堅持要送,一個堅持要買,直到最後這位同學表示願意接受金·邁可回贈的禮品後,這場爭執才算圓滿收場。雖說是友好交往,美國友人不輕易接受別人無償饋贈,這給在場的每一個中國人以極深刻的印象。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問題是如何在發現差異後,明白自己的長短,找到差異的原因,以更好地揚長去短。只有這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一所學校、一位學生才能有所改革,有所發展,有所前進。這次夏令營留給我們許多關於「差異」的思考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