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2020世界研學旅遊大會在中國樂山舉行。本次大會以「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為主題,匯聚國內外專家學者,來自行業協會、研學基地、教育機構、研學旅遊服務商、旅行社等三百多位嘉賓參加線上/線下會議,針對研學市場和研學產業未來發展的挑戰與機遇進行廣泛深入探討。
歐盟艾克爾有機農業國際集團中國代表、陝西省新時代企業家協會名譽會長艾利國(義大利)分享《研學體驗引領國際教育的發展方向》,闡述生活在一個以科技為導向的時代,關於科技和生命、需求和認知、自我和世界的觀察及思考,並分享了瑞典及美國研學旅遊的經典案例。
艾利國在演講中提到:今天中國之所以能引領世界,不僅是因為GDP的增長或軍事實力的強大,更是因為提出了「生態文明」這一理念。事實上,生態文明涉及眾多領域,其中就包括教育、研學、農業、環保等等。
從13年開始,艾利國所在團隊主要開展出國考察,涵蓋教育、農業、環保領域,即成人的研學。結合生態文明與國際研學,世界學校應該怎麼做呢?艾利國認為第一步是學習借鑑,看全世界每一個領域誰做的最好,哪些是最值得學習的案例。學習經驗、借鑑模式,主要從這個方向去做國際的研學。
我們生活在一個以科技為導向的時代,科技與生命是怎樣的關係?艾利國在演講中分享了兩方面的感受。
「我自己花費在虛擬空間的時間越來越多,尤其是今年的疫情期間,這是第一個感受。第二個感受是在今年的後半年,我自己開始對網絡進行「反抗」,我的很多微信群也變得沉默。」今年上半年,伴隨疫情對生活的影響,人們使用網絡越來越頻繁,但是在下半年,大家反而產生一些反抗,艾利國甚至會刻意屏蔽掉一部分來自網際網路的信息。他自己的理解是:人類是需要科技來生存,但是科技跟生命的兼容程度是有限的,超過了極限的時候,生命會呼喚我們,會想辦法讓我們回到一個更加平衡的狀態。
演講中,艾利國提到全世界自閉症現象,並引用來自權威平臺的數據,得出全世界自閉症明顯增加的結論。艾利國表示:「我不是醫生,更加不是自閉症領域的專家,但是我知道自閉症跟安全感有關係,我們可以思考一下,世界科技越來越發達,經濟基礎越來越好,為什麼我們並沒有解決安全感的問題,反而加重了?」
進一步思考,人在什麼情況下會缺乏安全感?當我們有一些真實存在的需求,但是這些需求並沒有被看到,沒有被自己看到,沒有被家人看到,沒有被社會看到,這個時候人就會缺乏安全感。人的需求是什麼?我們作為人有哪些需求是需要被滿足的?解答了這些,才能夠把自己的人性發揮到最極致。
兒童的需求是什麼?艾利國引用華德福教育理念:孩子們成長的過程中會經過以7歲為周期的多個發展階段。0~7歲的孩子們首先需要的是善良,7~14歲他們首先需要美感,需要像藝術家一樣去發現世界的美。14~21歲的時候,他們首先需要發展的是理性的思維,像科學家一樣去研究世界。這個體系告訴我們,在這些年齡段孩子的這三個需求是最重要的。
理性的思維解決的是認知的需求。艾利國提出:我們有沒有認真的思考過什麼叫認知?人們平時對認知的理解是知識,信息越多,認知越廣。真的如此嗎?艾利國分享了美國Living wisdom school的案例。Living wisdom這個概念有點奇妙,它指的是智慧,但又不是既有的古老的智慧,而是需要通過自己的語言、自己的理解把它活出來。所以艾利國將其翻譯成鮮活智慧,意指這是活出來的智慧。
Living wisdom school創始人Nitai Deranja先生寫了一本書叫 For goodness sake。艾利國提到了書中的一個段落:當孩子進入少年的時候,躁動和無聊開始威脅到他們幼小的良好品德的基礎,因此需要採取一種不同的方法。在校園範圍了解價值觀已經不夠了,青少年需要更加有挑戰性的場景。我們來到一個墨西哥的孤兒院,學生在這裡待了兩個星期,浸泡在一個對他們來說完全陌生的生活方式當中,這種新的環境為他們提供了許多機會,使他們重新認識平靜、善良和誠實的品質。
隨著旅行的進行,孩子們又恢復了成長過程中開朗旺盛的樣子。老師觀察到了一個現象:在青春期前後,一定要允許孩子們接觸世界,尤其是面對世界的問題和挑戰。只有這樣做了,才能夠避免進入一個所謂的叛逆期,把這個特殊的年齡變成一個樂觀積極向上的階段。
在鼓勵兒童價值觀方面,該書提供了豐富經驗,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可以借鑑,幫助孩子建立積極的人生價值觀,這將幫助他們獲得成功,情感成熟和持久的幸福。
艾利國提出:其實成年人也一樣,也有很強烈的認知需求。他引用NASA的圖片來呈現人類過去和未來不同的探索。不管通過什麼樣的途徑,是過去的航海還是未來的衛星來獲得和探索,這個認知才是最根本的。
一位荷蘭的藝術療愈師描述認知的過程,強調自我和世界,艾利國在演講中引用了這個觀點。荷蘭療愈師表示:「我」自己也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通過感觀流入我們的內心,它希望在我們的思維的空間裡被理解。世界希望被理解,這意味著世界需要「我」的身體來自我感知,需要「我」使用思考能力並且促成理解。在「我」內心世界渴望自己,讓自己了解自己,「我」的體制是這樣形成的。沒有「我」就無法實現這個目標,世界已經包含了「我」,並無限耐心的等待著,直到「我」成為世界的中心。
世界在我的內心裡,我在世界裡,我們彼此陪伴。我們了解一件事情的時候,我與世界融為一體,在誤解的時候,我跟世界隔開,這就是理解的奇蹟。世界與我的統一可能是最親密的精神體驗。當突然想明白一件事情,我跟這個對象,無論是一個事情一個人,突然從隔開的狀態變成流動的狀態,這一瞬間理解就產生了。所以這個認知的概念有點與眾不同。
圍繞這樣認知概念的教育案例非常豐富,艾利國分享了兩個經典案例。一個案例來自瑞典,Goesta Frohm先生從50年代就開始研究森林教育,創造了一個IP,提出了"Skogsmulle"(森林之子穆勒)的概念。通過這樣的一個IP來引導孩子們跟大自然的連接。後來在他工作的基礎上, 1986年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爾摩出現了世界第一所全日制的森林幼兒園,完全是以大自然的環境作為教室。
另一個案例是美國舊金山的遊牧人學校。這個學校採取的教學模式叫做主題旅行。每個學期有一個主題,而且這些主題非常的多元化,比如說廣播電臺、比如說水、比如說馬賽克。圍繞某一個主題來外出學習不同的專業。比如說通過廣播電臺這一主題來學習演講、語文、聲音學。通過水來學習社會學,因為會涉及到如何分配水這一寶貴的資源。通過馬賽克來學習幾何學。這樣的學習模式都是以體驗和學習的過程為基礎,強調引發學生無限可能的探索能力。
我們生活在一個以科技為導向的時代,科技越來越發達,這個時候人們恰恰需要關注的是——我們的社會核心是什麼?絕對不是更加發達的科技,更重要的是人性,以及人性背後的各種需求。這些需求一定不是基於別人給我們的信息,無論來自課本還是網際網路,而是從自我意識的開始,走出去,走出自己的家門、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國家,走出自己原有的思維模式。
長按掃碼進入【來也雲課堂】
回看演講現場視頻,發現更多精彩
【行知來也研學網】
鳥兒願為一朵雲
雲兒願為一隻鳥
行知研學願讓每一次的旅行
都是一次生命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