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很多人的朋友圈都被一部叫做《穹頂之下》的視頻刷屏了,大家都在瘋狂轉載。很多人最初可能是衝著已經消失了許久的「柴靜」這個名字才點開的連結。但隨後的轉發,卻一定是被視頻的內容所深深打動。那麼,離開央視之後,如今以自由之身「重出江湖」的柴靜,到底在這部紀錄片裡說了什麼,能引發這麼大的關注呢?
前央視知名記者、主持人柴靜自費100萬,歷時一年,推出了一部反思霧霾的獨立紀錄片《穹頂之下》。在紀錄片中,柴靜以調查記者的身份,更以一個母親的身份,在多個汙染現場尋找霧霾根源,赴多國實地拍攝治汙經驗。向公眾揭示了「霧霾是什麼?它從哪兒來?我們怎麼辦?」三個核心問題,而且把很多專業問題說得非常形象和生動。
柴靜關於霧霾的紀錄片推出不到一天時間,就刷爆朋友圈,成為數億人在朋友圈中熱談的話題。兩天時間,視頻點擊率已經突破3100萬次。有人說,這部作品瘋傳的原因,就是它準確地戳痛了幾乎所有中國人的「肺管子」。
而就是這樣一部紀錄片,是柴靜以個人之力推動完成的。歷時一年,花費一百多萬。柴靜說,這個是她和霧霾之間的私人恩怨,因為她的女兒出生前就得了腫瘤。生活在一年中有175個汙染天的北京,她害怕女兒問她什麼是藍天,為什麼要把她關在家裡。柴靜拍片的緣起,顯得單純又溫情,面對以個人之力難以撼動的大氣汙染,柴靜沒有像大多數人那樣得過且過地沉默,而是勇敢的發出了自己的聲音,來維護自己的權益。這也讓我們深思:面對霧霾,什麼才是我們的權利和義務?
權衡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利益,以前我們都還停留在「二選一」的簡單思維上,比如說是要發展還是要環保?但是看完紀錄片,你會發現一個和以前都不一樣的結論:經濟發展當然有代價,但是代價不應該這麼大;工業化當然會帶來汙染,但是汙染不應該這麼嚴重。在很多方面,我們遠遠沒有做到我們這個發展水平所能做到的最好,很多設備、技術,以及相關的法律法規我們都有,但就是做不到位。從國家到企業,我們的環保意識是極度缺失的。
有人說,柴靜以個人的名義完成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該幹的事兒。其實除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該做這件事兒的有關部門,數數也不少,可在柴靜之前,為什麼就沒有人來做呢?
如今這個紀錄片火了,惹得評論家們傾巢而出。各行各業的人都來借題發揮,拿《穹頂之下》來談營銷、談傳播、談自媒體創新。當然還少不了說風涼話的,有人質疑,柴靜是在為復出炒作;還有專家點評說,紀錄片裡出現了很多專業上的錯誤。
對這種看法,有網友義憤填膺,「你專業,你為啥不去做?你專業,為啥到現在連霧霾的成因都說不清楚?我看這些人最專業的就是指責別人不專業」。
作為環保部門的掌門人,新任環保部長陳吉寧,同樣是環保領域的專家,人家就認為,柴靜做的事兒值得敬佩。他說,柴靜從一個特殊的角度,從公眾和健康的視角,喚起公眾對環境的關注。陳部長還給柴靜發了簡訊,表示感謝。
另外,這個片子還從一個側面,為很多環保工作者洗清了不白之冤。以前一遇到霧霾天,很多人首先想要抱怨的就是環保局,覺得是環保部門的人沒盡責,看了這個片子,才知道環保部門也真是很無奈。
在片子裡,環保部門的工作人員說,自己都不敢張嘴,怕讓人看到自己沒牙,他說環保尷尬就尷尬在這裡。兩會馬上就要召開了,雖然這個片子這個時候放出來,很難說是巧合,但也正踩準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鼓點。代表委員們是不是應該認真討論下,怎麼才能讓環保部門硬起來,怎麼才能讓環保部門的人覺得自己有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