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一站,新加坡。
說到新加坡,很多人談論
它的經濟,
它的環境,
它的高等教育,
它的人均收入....
這些當然是新加坡值得驕傲的地方,
不過對我來說,讓我記憶猶新的是
新加坡的多元文化。
它是我高中記憶的一部分。我在那裡第一次看到了馬來店員會講華語, 第一次去教會禮拜居然有英普粵三個場次,第一次得了沒有疫苗的登革熱....第一次發現,東南亞可以是多麼的豐富多彩。
在我那個小小的班級裡,有越南的,有泰國的,有柬埔寨的, 有印度的, 有寮國的, 當然也有中國的,和新加坡的。一切都很不可思議。大家來此不同國家,有自己不同的語言, 但是大家都在說Singlish。
我剛到班裡的時候, 數學老師說page tree (Page Three),我一臉不解地,問旁邊的同學,"Which page?"
「Tree lar」
"Tree?!" 我似乎有些明白地回應到。
「Yeah la, des page." 同學順手幫我翻到第三頁,費解地看著我,一手指在那個頁腳上的數字3。這是我第一次,質疑是我的發音錯了嗎?原來英文也可以這樣說。
新加坡人對於Singlish的執著,和四川人熱愛椒鹽普通話,廣東人自豪粵普一樣,神奇般地深刻。我記得,在學校的時候,我是想好好說標準英語的,結果在小組討論的時,又神奇地被帶入Singlish魔圈。似乎標準英文辯論的時候,那個圈子裡Singlish 才是正統。平時和同學說話的時候,Singlish也似乎更為親切。儘管新加坡當局不斷努力去鼓勵正統英文, 但是Singlish勢不可擋。
班裡的英文老師是一位印度裔的新加坡老太太,Harris。很神奇的是,她上課從來不說Singlish,而是堅持非常標準地英式英文。她曾經告訴我們,在殖民地的時候,她們如果發音不正確,是會被老師打手板的。很有意思的是,她和其他老師說話的時候就會轉會Singlish。後來,我了解到,這個技術叫做Code-switch(我的香港同學告訴我,這叫 「轉臺」)。Harris轉臺的技術,毫無違和感。也許,Harris是一個時代的烙印。而我的同學轉得就不是很順利。有一次,我的同學Sandeep告訴我,轉臺很做作,沒必要。
所以,基本上,班上出去玩,就全是Singlish。剛開始,由於國內老師的教導,我對Singlish是比較牴觸的。但是後來,居然覺得Singlish居然很Cool。於是,繼承Harris的技術,我也學會了Code-switch。此後,似乎多了一門讓世界變得更有趣的技術。有一年,我回新加坡拜訪同學。去座剛修好的摩天輪,買票的時候,我用很標準的英文,售票員,問我是不是從國外回來的,我說我是中國人。然後用Singlish 聊了幾句, 她很驚訝,說你也會Singlish。
有人說音樂無國界,我覺得在新加坡,Singlish才是無國界的。這個「方言」裡有中文,有英語,有馬來語,有客家話,有閩南語,還有廣東話。什麼都加一點,就成了Singlish。而後來,居然我新加坡同學還送了我一本Singlish的通用詞典,還蠻有意思的。
這種感覺很神奇,就像孫燕姿唱的「Rise」 裡面的歌詞, No matter where we're from,if we could sing one song,dreams that are yours and mine,they will be realized。回到國內,大概意義就等同於「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愛我中華愛我中華!」 可能,在國內,大部分人口都是是漢族,處於C位,所以這種神奇的感覺很淡。但是在新加坡大家,這種多元文化被放大了, 非常印象深刻。
後來上大學,一位教授說到 「有文化衝突的地方,才是最有價值的地方」。也許,新加坡真正的價值就在這種多元融合吧。什麼GDP,花園城市,那只是外人給的名片,而真正成就新加坡的,在我記憶裡是Singlish的神奇般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