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墨茶」事件,大家吵得不可開交,還上升到了男女權,我放下零食,認真看了事件的來龍去脈。
沒有傳播,墨茶事件,就是一個家庭不幸的男生,身患疾病,未遵醫囑,導致疾病引起併發症,最後離世。沒有悲憫,也沒有指責。
有了傳播,就變了,網友扒出墨茶生前發有不尊重女性帖子,對鍾南山有不妥評論,以及騙錢,借錢不還種種不妥行為。
有人說「不值得同情,死了活該」,反對者說「死者為大,又不是別人逼你同情的」。
人們喜愛完美,更愛幻想完美,追求「完美受害者」。共情當然也沒錯,可當事實並不那麼完美時,人會產生「罪惡感」,進而否定一切,達到自我「淨化」,說是在維護逝者,不如說是在維護自己的「安全感」。人生不幸與行為不妥,其實沒有直接聯繫,不妥就應該用生命付出代價嗎?肯定不是,不幸的境況下,一切不妥都可以諒解嗎?也不一定。
很多時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不幸,感到惋惜,錯了也就是錯了,兩者其實不存在什麼衝突。
墨茶事件,很多人為其討伐,「死者為大,過去就過去了」,同樣是疾病導致死亡的「卡夫卡鬆餅君」,卻已被定論,即便在去世幾個月後的今天,新聞下方評論,大多人還是覺得鬆餅君「咎由自取」。
如果鬆餅君是素人,健完身,很開心在朋友圈發了張健身照,一位不熟的異性評論「有肚腩」,她當然可以懟回去,或拉黑,但作為有一定關注度的人,若回復,網友就認為這會造成網暴,網友認為這只是一個「玩笑」,哪怕當時鬆餅君已身患癌症。
有影響力的人,在覺得素人言語不當時,是否可以回復?一旦回復,撇去內容,攻擊力和影響力成正比,所以,從回復那一刻起,攻擊就開始了。
傳播理想狀態,當然是琴瑟和諧,但文字語言奇妙之處在於,你表達的,對方可以自由解讀文本意義,解讀完若有分歧,可能是因為對方的三觀、文化程度、所處角度等不同導致。
分歧表達方式也因人而異,有人理性平和,也有人出言不遜,即便以後社會不允許任何侮辱性詞彙出現,在有不同見解時,人們還是可以選擇陰陽怪氣,讓人不舒坦。
當然,怎麼去杜絕?讓所有素人自我約束,或讓有影響力的人永不反擊,這顯然不是一個令人滿意的回答。
值得一提的是,鬆餅君事件的一個怪異之處在於,事隔多月,謾罵依舊不止,卻無人「死者為大」。
[1]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09377331/?dt_dapp=1
b站up主墨茶相關事件復盤
[2]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04354118/?dt_dapp=1已故網紅卡夫卡鬆餅君「網暴史」考據[3]https://mp.weixin.qq.com/s/lhforMe72yEaA6ykTZVAQg 「餓死的B站UP主」人生另一面:家境尚可,因違法多次被拘留[4]https://mp.weixin.qq.com/s/H0ZQiP3lrBv9s85SnsnZmg 被網暴的抗癌UP主,「用死證明了自己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