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壤之別的兩個謝百三,究竟哪個才是真實的?或者把他們拼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真實的謝百三?又或者,這是「一個教授,兩種表述」?
文丨西坡
10月2日,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謝百三因病去世。對於許多人來說,謝百三又是一個生前不知道他是誰,但死後大家都在說的名字,當然,股民除外。在謝百三身後,留下了截然相反的兩種評價,一種褒之上天,一種貶之入地。
正面評價首先來自死者身邊人。與謝百三有交往的人紛紛發文悼念,有「關門弟子」髮長文悼念謝恩師,稱其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使命感的人」。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說,「我與百三一見如故。百三率真、正直、執著,彼此尊重相惜。百三去世令我悲傷!」
證券行業人士對謝百三的評價也很高。證監會主席劉士餘表示哀悼,「謝教授對證監會的政策始終十分關心,曾多次表現出率真的批評。『百家爭鳴』永遠是科學發展與政策完善的不竭動力。逝者如斯,謝教授的那份率真,對我來講顯得彌足珍貴!」
中國證券業協會副會長林義相稱,謝百三「對中國股市和股民最為關切」,「為之鼓與呼,傾注熱情和心血」。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稱其為「中國資本市場自1990年誕生以來的歷史見證人和建設者」、「與中國資本市場有著深厚感情的人」。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與謝百三素未謀面的股民給出的評價,諸如「敢說真話的學者」、「憂國憂民的謝教授」。
敘述到這裡,都是正常的哀悼模式。但是在知乎上,評價完全反了過來。問題《如何評價 2016 年 10 月 2 日去世的復旦管理學院教授謝百三的一生?》下面,高票答案給出了清一色的差評。很多回答者都是上過謝百三課的學生,他們說謝百三在學校「風評極差」,「毫無一個大學教授應有的水準」,「復旦的恥辱」。
批評聲音有兩個焦點。其一是謝百三在課堂上宣揚的功利性價值觀。據說他的名言是「你這輩子賺不到X千萬就白活了」;其二是他的私生活。同樣是據說,他介紹漂亮的女學生給「有錢人」,自己也泡女學生。總結起來,他的「傳道授業解惑」之旅貫穿著兩個主題:投機和女人。
天壤之別的兩個謝百三,究竟哪個才是真實的?或者把他們拼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真實的謝百三?又或者,這是「一個教授,兩種表述」?
名人去世時總容易得到過高的評價,因為我們有「死者為大」的傳統。親朋故友自然盡挑好話說,即使死者的缺陷繞不開,也會換一種措辭。比如朋友們評價謝百三時頻繁使用「率真」一詞,學生說他在課堂上赤裸裸宣揚掙大錢是王道,這兩者或許本就是一回事。
「死者為大」很難說是傳統美德,但至少是一種傳統。「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就有「諛墓」之名,只因他曾經為當時許多豪門貴族創作墓志銘,銘中一概溢美之詞,而不論墓主人品如何。古往今來,諛墓的文人何止韓愈一個,有人為了不菲的潤筆費,有人為了彼此的交情。
對於想要真實了解死者生平功過的人來說,「死者為大」的風俗製造了太多幹擾信息。但是從人情角度論,「死者為大」也可以理解。說話總要講究時機場合,正如沒人會在小孩滿月酒上講「他早晚會死的」這種大實話,在葬禮、追悼會上講逝者的緋聞也是不合適的。
問題在於,「死者為大」適用的場合是有限的,不能無限外擴。你在你家辦白事,我在我家講軼事,這是不礙事的,你沒來由跑到我家監督我的發言合不合適。社交網絡正是每個人的虛擬家,在知乎微信微博上講一些親身經歷,構不成對死者家屬的冒犯。
至於媒體,它代表公共利益,要以真實性為第一準則。面對有爭議的人和事物,應該注意平衡。「死者為大」是私人利益,不是公共利益,不應該是媒體考慮的範疇。當然,應予強調的是,媒體報導不能像個人吐槽一樣,隨意援引道聽途說的信息,必須先求證。
作者投稿、轉載授權及業務合作郵箱:all_opinion@ifeng.com
===============================
評論公眾號 歡迎諸位暢所欲言
點擊右下方「寫留言」
發表你的獨家觀點
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
看更多精彩內容
覺得文章不錯?
請勿吝惜您的「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