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開發出一種新型的皮膚癌治療方法。它將納米顆粒注射到腫瘤中,採用雙管齊下的方式殺死癌細胞,從而有望取代手術。
這項成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上。
皮膚癌,包括鱗狀細胞癌和基底細胞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據統計,五分之一的美國人在其一生中會患上皮膚癌。手術切除是標準治療方法,但在臨床上不一定可行。
「尋找一種更簡單的方法來治療皮膚癌,這一直是皮膚病學中的聖杯,」耶魯大學的皮膚病學教授Michael Girardi博士談道。「對於許多患者而言,皮膚癌的治療過程要複雜得多,但我們希望通過注射等簡單方法來有效治療。」
為了治療皮膚癌,研究人員向腫瘤注射了基於聚合物的納米顆粒,其上帶有化療藥物。成功治療的關鍵是納米顆粒具有生物粘附性,也就是說,它們能夠與腫瘤結合併長期附著在腫瘤上,以便殺死大量癌細胞。
另一名作者、耶魯大學的生理學教授Mark Saltzman表示:「當我們將納米顆粒注射到腫瘤中,事實證明它們很好地保留在腫瘤中。它們積聚並結合到腫瘤基質上,因此注射一次可以維持很長時間。顆粒停留在那裡並緩慢釋放出藥物。」
為了比較納米顆粒的效果,研究人員還開展了對照實驗。他們將相同的化療藥物注射到對照模型的腫瘤中,而沒有使用納米顆粒。結果表明,在採用納米顆粒來遞送化療藥物時,腫瘤會明顯縮小。
更重要的是,這種療法還可與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的藥物聯合使用。Girardi表示:「你不僅僅希望殺死癌細胞,你還想刺激免疫系統來清理混亂局面,並對抗那些未被直接殺死的細胞。因此,這是一種雙管齊下的方法。」
研究人員表示,在許多情況下,這種注射療法可以避免手術需要,也可以避免潛在的傷口感染及其他併發症。另外,一些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不適合手術。同時,患者可在一次就診過程中治療多個腫瘤。
「在這些研究中,我們只注射了一次納米顆粒,這也是我們希望它在臨床上起作用的方式,」Saltzman說。「你去看皮膚科醫生,他們發現病灶並注射藥物,然後病灶就消失了,你下次也不用來了。」
Saltzman的實驗室專門研究納米顆粒,致力於優化顆粒的攜帶藥物能力,以便在單次劑量中遞送儘可能多的化療藥物。納米顆粒會停留在腫瘤部位,因此遞送系統可使用特別強效的藥物。而常規的化療會影響整個人體,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因此藥物毒性受到相當大的限制。
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正與初創公司Stradefy Biosciences合作,計劃推進該技術的臨床前開發,然後開展臨床試驗。
參考文獻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skin cancer with local delivery of bioadhesive nanop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