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嚴峻的煤炭市場形勢,寺河礦直面困難,主動出擊,擴大運輸安裝工區車輛檢修區,發揮自主能動性,大力開展修舊利廢、自主改造、科技攻關等活動,力爭做到能自行修復的絕不委外、能自行加工的零部件絕不外購,全面提升運安工區車輛完好率。
「老崔,這臺豹獅人車罷工了,你給看看咋回事!」
「還是老毛病了,發動機散熱不好,不想個法子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一年光更換配件也得不少錢呢。」
在寺河礦運輸安裝工區車輛檢修區,檢修副隊長崔建軍正在一邊和幾個師傅檢修從井下上來的膠輪車,一邊眉頭緊鎖仔細研究著檢修方案……
由於井下使用的豹獅人車發動機和排氣系統共用一套散熱裝置,造成散熱系統長期處於高負荷運轉狀態,加之井下運輸條件較差,長時間的運行造成車輛極易高溫,造成車輛增壓器、發動機的損壞。
該礦豹獅車、多功能鏟運車、鏟車等井下運輸車輛多達150多臺,長期受井下地質條件、線路長、運輸量大等影響,配件更換頻繁且費用高,既增加了維修成本,又影響了正常生產。輔助運輸作為礦井安全生產的「大動脈」,是提高生產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為此,運安工區緊扣「革命性降本增效」要求,專門成立科技攻關小組,針對發動機過熱等長期性問題進行徹底解決,以保障礦井輔助運輸系統安全穩定運行。
崔建軍帶領著科技攻關小組經過多次研討,結合目前配件儲存情況,制定了詳細的改造方案,對豹獅人車進行了一場「大手術」。將原散熱器一分為二,達到發動機散熱和排氣系統散熱分離的目的,同時在此基礎上加裝一套液壓水泵,以此來滿足排氣系統水循環所需的壓力。
「按照往年豹獅人車因高溫損壞配件的頻率保守計算,每年需要更換增壓器和水泵各6件、發動機1臺。而此次改造完成後,按照預期可降低車輛50%的損壞率,同時每年每輛人車可節約成本約為42100元左右,真正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檢修人員胡志勇對記者介紹到。
目前,寺河礦持續以科技創新提效能,以技術改造降消耗為目標,加快從拼設備、拼消耗向拼創新、拼效率的轉變,為打造行業標杆礦井提供堅實保障。
來源:寺河礦 劉晉陽
編輯:韓二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