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
降低災情,平穩民生,水電不缺,家長接送孩童不要像玩命,做到這些,才是最有效能的放颱風假的標準。臺灣年年有颱風,災情和民怨已是數十年老問題,但這次颱風,臺當局官員之所以被罵最慘,是因為他們把人民的痛苦當成官員的秀場。今天,臺灣資深媒體人卓亞雄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指出,臺當局官員花費不菲公帑赴先進國家和地區考察,但其作為卻慘不忍睹,只關注颱風假,卻擱下正經的實際防災救災。「梅姬」(颱風「鯰魚」的音譯)暴風圈離臺灣陸地還有500公裡遠,多位縣市長就急著宣布停班停課,連中部幾縣市預測平均風力僅4級,降水不過10來毫米也趕著宣布放颱風假;幾個只肯放「半假」的縣市長被罵得像豬頭,難道防臺就只剩颱風假?其他正經的救災全可擱下?
縣市長決定全境放颱風假與否,更深層的問題是對防救災指揮權下放第一線的全球趨勢完全落伍。2011福島核災一號機面臨爐心熔毀危機,當時要一路呈報到首相府來決定,幸而現場指揮官扛責下令灌海水,否則毀滅性災害更不堪設想。福島之後,全球防災覺醒是決策權下放第一線指揮官,考慮在地條件做決定,高層長官全力支持。
臺灣的縣市自治真是畸形,父母官包山包海,連放颱風假的權也攬在手裡;放假不到位是必然,更麻煩的是把放颱風假拉高到防災最優先,反而正港防救災應對遲不起步。
2010年颱風」鯰魚「致蘇花公路遊覽車墜海
2016年颱風」鯰魚「致臺3號高速公路遊覽車翻覆
梅姬會造成多大危害?縣市長不妨調出歷年這個時點侵臺颱風成災資料。就拿2010年10月侵臺的前個梅姬好了,沿臺灣海峽北行,暴風中心與陸地有段距離,但外圍環流與這季節的東北風共伴,帶來強降雨成災,蘇花公路遊覽車墜海26條人命喪生,還不談屍骨尋獲的其他災情。
臺氣象部門主管辛在勤
氣象信息能否更具針對性?夾帶豐沛水氣的梅姬,東北風引導沿東北角每個溪谷南竄,尤其是蘭陽溪谷;豐沛的水氣沿雪山山脈西麓南侵,撞到陸地就有強降雨,講白了,尖石、五峰、復興都是熟名字,宜蘭平原的畚箕地形……,哪些地方會豪雨成災,完全不新鮮,該撤就撤,該封路就封,這才是防災。
美國災害防救水平全球首屈一指,「911恐攻」後更有大幅度的檢討更新。臺灣各級官員、民代競相赴美考察,公帑花了不少,報告累積上百萬字,但反映在防救災升級上,卻慘不忍睹。
建議當局就從最易做、最該做的落實:指揮權下放,大官閉嘴、放你的颱風假去。本文原載於臺灣《中國時報》(作者為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