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中文網「每日一詞」欄目微信平臺上線,我們從《紐約時報》的報導中挑選有意思的詞彙,配以相應的解讀、闡釋,與讀者和英語愛好者交流、討論。
馬友乘是紐約青少年交響樂團的執行總監,這個樂團最近在卡耐基音樂廳舉行了50周年慶祝活動。 RICKY RHODE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關鍵詞:prodigy /ˈprɒdɪdʒi/ 神童、天才
1962年,年僅7歲的馬友友在卡耐基音樂廳與著名指揮家倫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同臺演出,臺下坐著甘迺迪夫婦和德懷特·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等一眾貴賓。演出通過電視節目播出,自此,這位華裔大提琴神童便開始了年少成名之路。
在那個萬眾矚目的時刻,似乎沒人注意到馬友友身邊那個彈奏鋼琴的小姑娘,她正是馬友友11歲的姐姐,馬友乘。
上周,時報發表了《馬友友的姐姐馬友乘續寫家族榮光》(Yeou-Cheng Ma, Sister of Yo-Yo, Continues a Legacy)一文,講述了她同樣成長於音樂世家,卻走出了一條不一樣的音樂之路的故事。文中提到:
「伯恩斯坦沒有提到的是,馬友乘最初學習的樂器是小提琴。和她的弟弟一樣,她也是一個神童。10歲時,她就和丹佛交響樂團合作演奏了孟德爾頌的小提琴協奏曲。」
「What Bernstein did not mention was that Yeou-Cheng’s primary instrument was the violin. Like her brother, she was a prodigy. At 10, she had performed the 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with the Denver Symphony.」
根據劍橋詞典,prodigy的意思是「在年少時就已顯現出優異能力的人」(someone with a very great ability that usually shows itself when that person is a young child),通常被翻譯為「天才、神童」。該詞最早出現於15世紀晚期,源於拉丁語詞prodigium,意思是「預兆、先兆」。
根據時報文章,儘管在小提琴方面展現了驚人天賦,馬友乘的父母還是在沒有任何解釋的情況下結束了她的小提琴課程,並讓她繼續學習鋼琴,成為了馬友友的首席伴奏者。就這樣,她的音樂成長之路似乎從側重個人發展轉變為全力支持他的弟弟——現在舉世聞名的大提琴家。
但是,馬友乘的音樂人生並沒有因此變得完全黯淡無光。1984年起,她和丈夫、吉他手麥可·達達普(Michael Dadap)一起接管了父親馬孝駿創辦的紐約青少年交響樂團(The Children’s Orchestra Society)。他們秉持著「將音樂的語言教給孩子們」(Teaching Children the Language of Music)的宗旨,從一學期25美元的學費做起,希望讓不同膚色、不同背景、不同天賦的孩子都能享受到音樂的快樂。
你對馬友乘這個似乎被埋沒的神童怎麼看?你還知道哪些音樂神童嗎?歡迎對「每日一詞」這個欄目提出你的意見和建議。
如果你在《紐約時報》的報導中看到感興趣的詞彙,歡迎來信為我們提供參考。也歡迎對「每日一詞」這個欄目提出你的意見和建議。我們的讀者信箱地址是:cn.letters@nytimes.com。
此外,也歡迎關注時報中文網的公眾號NYT教育頻道(nytedu),在那裡我們會每天搬運時報中文網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