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雨祈子的小兒神
被孔子拜為老師,讓7歲的項橐一夜爆紅,卻也惹來了殺身之禍。坐落於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的聖公山,是項橐的出生地。當地傳說,各國諸侯聽說此事後,都想讓項橐為其所用。為了避禍,項橐藏到了山裡,拒絕了齊國國君的邀請。齊國國王惱羞成怒,派兵抓住了項橐,要將他殺死。哪知項橐刀槍不入,官兵們就回到村裡,對村民嚴刑拷打,逼他們說出項橐的秘密。原來,項橐出生時怎麼都剪不斷臍帶,最後用茅草才將臍帶割斷。官兵找來茅草,把項橐割喉,將屍體卸八塊。
項母看兒子死得如此之慘,傷心得昏了過去。昏沉中,卻聽到項橐說:「我命該如此,母親請將我埋在西北山前。可惜我道業尚淺,聖公山下十年久旱,哪年再旱了,您就讓鄉親們到我墳前燒一炷香,我便到玉皇那裡借點雨,給鄉親們救救急。」
俗話說「情深不壽,過慧易夭」,人們惋惜之餘,就崇拜起這位神童。
明代董斯張撰寫的《廣博物志》記載,項橐死後,「時人屍而祝之,號『小兒神』」。人們在安葬項橐的地方建了座小兒神廟,塑上小兒像,山從此叫小兒山。在項橐出生的幽崮頂上,人們還建了一座娘娘廟,塑上了項母和鄰居姑嫂二人的泥胎像。不過不知為何,隨著時間的推移,小兒神卻演變成了聖公,塑像也成了白鬍子老者。娘娘廟也成了奶奶廟。小兒山也變成了聖公山,有兒崮卻被訛傳成了幽崮頂。項橐雖然被稱作「小兒神」,但是卻與兒童沒啥關係,在古籍中反倒是擁有了神靈最基本的功能——求雨。
在明人黃瑜的《雙槐歲鈔》卷六中,便有項橐的神跡故事。
話說正統年間,保定出現了蝗災。朝廷便命工部右侍郎邵曼去處理災情。保定府西北四十裡有個滿城縣,縣的南門有個先聖大王祠,當地人說,過去但凡遇到蝗災,就在這兒拜先聖大王求雨,有求必應。當時保定持續乾旱,蝗蟲遍地,越捕越多。邵曼就按照當地人的說法,帶領郡縣官員在先聖大王祠齋沐祈禱。果不其然,不久蝗災便消失了。於是邵旻就命人刻石以記述先聖大王的神跡。看來,項橐降雨的功能還挺靈驗的。鄉親求雨必應,為了感謝項橐,人們便在每天的寒食節前一天,舉行盛大的廟會,在清明的後一天結束,成為聖公山傳統的節日。
而在項橐的出生地聖公山,民間又為這位神靈增加了送子、送壽的功能。據說每年陰曆四月初八是項橐的生日,每到那天,當地人都會在幽兒崮唱戲以祭祀他。一些婚後無子的青年婦女,會過來進香求子,生了孩子之後又來討長命百歲鎖。隨後,會舉行盛大的「求雨」遊行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