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影像:在分析一些真實案件的時候,你最感興趣的部分在哪裡?有沒有一些自己慣常的切入角度?為什麼?
何襪皮:我最感興趣的是一些有爭議的案件。特別是一些案件有兩個旗鼓相當、又不可能並存的觀點,這兩個觀點各自都有很多證據支撐。我會很好奇,想知道自己的觀點。
我切入的角度一般都是先排時間線,把掌握的信息組織起來,重建案發前後的事件的順序。我很喜歡把亂糟糟的真假摻雜的證據,甄別、梳理清晰的過程。以前沒有「沒藥花園」時,我有時候看新聞時也會這麼做,只是不會花那麼多時間把自己的思考過程寫出來。有了時間線,相信許多人會形成自己的看法,並且自信自己的看法。
界面影像:你從前當過記者,現在也寫小說,這是兩種不同的寫作。你怎麼把控虛構和非虛構的界線呢?
何襪皮:首先,我覺得這兩者都是一個理性的過程,都需要嚴密的邏輯。
我寫的小說主要是偵探小說,情節是想像的,幾乎沒有根據自己或者周圍人的真實經歷為主幹情節寫過小說。讀者讀虛構文學,關注情節和角色的合理性,而不會在意情節的來源。作者只要模擬一種真實的合乎邏輯的故事脈絡和人物情感,就不用拘泥於現實。
人們對非虛構寫作的期待不同。讀一個真實犯罪故事,人們無一不是希望獲知真相。裡面所有的信息必然是「來源於事件本身」及「事件周邊」。不管是當天掃大街的清潔工說的話,還是一個罪犯的口供,或者是警方的發布……記者本身的角色只能是對信息的梳理、組織和傳達。我覺得,如果受訪者沒有說這個意思,我去添加一個形容詞都是不恰當的。
我相信一個明智的人很容易把握兩者的界限。對我來說這兩者的思維過程也是不同的,寫小說通常先構思故事和人物,再在寫作過程中創作細節和信息;而非虛構寫作先搜集信息和細節,再還原人物和情節。
打個比方,非虛構寫作如同最原始的膠片攝影,你可以通過構圖來決定哪些景物留在照片裡,可以利用光影、焦點來調節景深,呈現不同情緒的照片,但就是不能後期Photoshop。虛構寫作則是繪畫,很多畫家畫的是記憶中的、印象中的、想像中的景象,現實中並不存在。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小說,有點像用寫生搜集素材,再經過加工,呈現最終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