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談反社會人格與「天生犯罪人」——揭秘真實的犯罪心理

2021-02-13 老知青家園

核心提示:李玫瑾,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她從上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犯罪心理研究,是國內第一批進入這個領域的學者。罪惡究竟來自哪裡,究竟什麼樣的人會犯罪,他們又為何會犯罪?李玫瑾教授為我們揭秘真實的犯罪心理。

最早的時候,有一位叫龍布羅梭的學者,他提出「天生犯罪人」的理念,當初的人們認為犯罪是理性的。是任性的選擇,是追求快樂的表現;龍布羅梭表示這一想法是不對的,有部分的犯罪人他根本不是這個問題,他就相當於一頭野獸走進了城市,你亮著紅燈是沒有意義的,他是覺得這紅燈沒有意義的,他想怎麼走就怎麼走,他把這類人叫做天生犯罪人。

那麼這個天生在我們看來,擔任這個話是早期學者從心理上的解讀是什麼,就是我們知道人當中有一種現象,叫做痴呆或者弱智,這個是什麼問題呢?遺傳,還有就比如工傷、大腦炎、摔壞了。但是我們知道,心理上這個人天生有一種能力叫做情感,當然,後天培養也是很重要的情感發展,可是也有一種人跟弱智是一樣的,是完全沒有情感能力的,說白了就是你對他多好也是沒有用的,就和我們一句話很像——「白眼狼」,白眼狼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對他多好都沒用。這種人你會發現他有什麼特點:無法用人最基本的東西來制約他--情感。

我們知道人與人制約的力量有很多種,比如說拿錢控制你,拿什麼職位去控制你,戴手銬控制你;但真正什麼都不要的控制是什麼?那就是愛!所以說這種人是指什麼呢?他沒有任何一個朋友,他和誰都不在乎,他沒有情感,但是他在做自己的事情上絕對非常的到位,這種人就是一個天生的犯罪人,非常可怕,完全沒法防範。

按照李玫瑾的觀點所述:這種人活在社會上,一旦發生第一次犯罪,就一定要長期監控。

為什麼要提出要做犯罪人的心理評估呢?就是每一個犯罪人,當他一旦進入公安檢察法院的範圍,就需要一個評估,如果這個人的個人決定是不甘於寂寞的,不甘於現狀與平淡的,一定要做大事的,那麼這種人一旦進入視線就要長期監控,否則失控的話對於社會危害極大。

2004年,大學生馬加爵在宿舍連殺四人,案件震驚全國。從當時的證據看,他既不為財,也不是衝動殺人,行為方式也絕非精神病人,參與辦案的警察跟李玫瑾說,馬加爵案很值得研究。

李玫瑾:這個案件當時最有爭議的就是他的動機問題,那麼我當時去做調研,我就明白他的動機了,但那個時候我已經有這個意識了,就是說他為這個事情殺了四個人,實際上是在遮掩他自己的一個事情,那麼這個他確實犯罪,他要承擔他的法律責任,可是呢,他這種遮掩的這個事情我認為是人性的常態。

馬加爵的犯罪動機是什麼?是當時探討的熱點。很多人把原因歸結為「窮人的自尊」。李玫瑾堅持到馬加爵被執行死刑後,才公布了對馬加爵犯罪心理的分析報告,她說,貧窮並不是問題的起點,真正導致馬加爵犯罪的是他強烈壓抑的情緒,扭曲的人生觀,還有以我為中心的性格缺欠。

來源 :鳳凰衛視、騰訊視頻


長按左邊二維碼關注 老知青家園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訪問荒友家園網站

相關焦點

  • 反社會人格者!
    這兩個事件,讓我想到了一個群體——「反社會人格者」。1、「杭州現實版樊勝美」事件,眾所周知,女孩在江邊散步,不幸意外落水身亡。女孩所在公司無責,但其父母到公司吵鬧要求賠償。大家還記得以前的類似事件麼:2019年12月,北大女孩自殺事件,網友懷疑被其男友PUA;2020年1月,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被患者砍傷;2021年1月,湖南女法官拒絕「打招呼」,被同鄉殘忍殺害;……我們在百度百科上可以查到: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又稱無情型人格障礙,或社會性病態,是對社會影響最為嚴重的類型
  • 當心,我們身邊的那些反社會人格
    反社會人格到底是什麼呢?不反社會的人格,就不會做出以上種種行為麼?作者說,關鍵的還不是他們的行為,而是他們的一個共性——沒有愧疚和後悔的情感,進一步說,沒有「良知」(CONSCIENCE)。舉個例子,殺人犯有很多種。
  • 小心,他們是反社會人格者
    首先讓人瞠目結舌的是作者給的一個數字——在美國,反社會人格比例是4%(東亞,包括中國的數字,遠遠低於這個,後面會談到)。4%是什麼概念?一個百人微信群,裡面就潛伏著4個;一個班50個人,就分配到2個指標。換言之,每個普通人終其一生,一定會遇到反社會人格。說到反社會人格,通常第一反應是連環殺手。
  • 什麼是「反社會人格障礙」?
    「反社會人格障礙」,並是多年前某宗案件的主謀。王君馨在劇中的表現非常冷血,殺人手法更見心寒,殺人之後還扮無辜,不論是眼神,內心戲,還是展現出來的氣場都被贊演得好好,有把「反社會人格障礙」的特質演出來。精彩片段那到底什麼是反社會人格障礙?不是一句「Antisocial」就可以解釋清楚哦!
  • 身邊的反社會人格:為什麼有人可以做到殺人不眨眼?
    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感受到人類「共有的」情感,這也是人類心理的奇妙所在。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ASPD。它用來表述那些無法感知道德情感,或者感知弱化的人群。不過這個詞太長了,不夠流行。英文世界裡流行的是Sociopath,反社會,以及Psychopath心理變態。
  • 迅速識別你身邊的反社會人格者而避免被傷害(附視頻)
    ^^推薦閱讀^^迅速識別你身邊得反社會人格者而避免被傷害(附視頻)世界上的人可以劃分為兩大類:社會人格者和反社會人格者。反社會人格則是社會人格者的特質反過來,根據心理學家的統計,大約有20%的人屬於反社會人格者。
  • 人格七宗罪測試:測試你是七大罪的屬性,測試自己的七宗罪!七宗罪心理測試
    本文為您分享的心理測試題主題為:人格7宗罪測試、測試你是七大罪的屬性、測試自己的七宗罪、人格七宗罪在線測試、人格七宗罪測試連結、七宗罪測試連結、
  • 高智商反社會人格測試,你中的幾槍?
    既然是元旦,今天就讓我們放下那些恐怖的變態殺人案,來做個心理測試,放鬆一下吧~高智商反社會人格測試1.你是連環殺人犯,你總是在透明的玻璃電梯中用利器連刺數下受害者然後迅速離開,為什麼呢?答案:為了在外面觀看受害者痛苦死去的模樣。
  • 衣胡說 | 聊聊反社會人格
    在瀏覽相關消息的時候,有些網友提到了「反社會人格」。這次我們來聊聊「反社會型人格(反社會性人格)」。「反社會型人格」也被稱為「精神變態人格」。對於這類人,我們更多知道的是他們會做很多違法亂紀的事情,但對他們的內在心理世界則了解較少。
  • Ubuntu 創始人爆粗口:開源社區瀰漫著「反社會人格」
    甚至於在他的咆哮中,還稱自由軟體社區的成員為「極度反社會人格」。我曾經認為能夠為那些深愛著這項服務的用戶服務是一種崇高的特權,但是我現在認為自由軟體社區的大部分成員都存在極度的反社會人格,非常習慣於懷恨主流的一切東西。在 Windows 系統成為主流,他們就會懷恨在心。從理性角度出發,Windows 做了很多非常優秀事情,他們的努力值得尊敬。當 Canonical 逐漸成為主流之後,Ubuntu 再次成為非理性仇恨攻擊的對象。
  • 李玫瑾談「誰在犯罪」
    當他被捕後問及他作案的動機時,人們發現,他犯罪既不為仇,也不為財,更不存在性目的,而只是源於「從小就渴望做一名殺手」的理想。 還有2004年發生在北京東單酒吧街上某著名演員被綁架的案件,主犯王某也受過刑事處罰,他自稱在監獄裡就想過「出去要大幹一場」,並在釋放不久就開始實施4起系列綁架勒索案件,其中2名人質被其殺害。
  • 「吳謝宇殺母案」折射精緻利已主義者的人格軟肋
    「吳謝宇殺母案」折射精緻利已主義者的人格軟肋
  • 韓國華城連環殺人案調查結果公布 罪犯李春宰反社會人格障礙傾向明顯
    起初,李春宰拒不承認犯罪事實,但當得知DNA檢測結果和已無假釋可能後,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警方表示,他首先承認已殺害14名女性,但對在哪起案件調查中檢測出自己的DNA毫不知情。在沒有對個別案件進行說明或提供資料的情況下,李春宰憑藉自己的記憶,陳述出具體犯罪過程。在李春宰供認的殺人案件中,已從5件證物中檢測出他的DNA,從而證實了其供詞的真實性。
  • 共同犯罪停止形態(自用)
    共同犯罪的停止形態一、共同犯罪與預備、未遂1.在共同實行犯罪的場合,其中一人犯罪既遂,共同犯罪人整體既遂,全體共犯人承擔既遂的責任
  • 探案所第二十四案:林過雲系列殺人案(犯罪心理篇)
    兇手開始連環殺人後會走向三個方向,是研究各種連環殺手停手的分析思路:——因生病或因其他罪行入獄造成行動受限/死亡而無法再作案——不斷對犯罪行為進行優化和升級,完美的實現了幻想,可能會停手(這個情況經常出現在代償殺人中,把代償主體當成最終目標,殺死後就停手)
  • 反社會案發生後總有聰明人出來教育記者
    每次反社會犯罪事件爆發後,總會有聰明人出來教育記者。
  • 讀書:《司法心理學手冊》- 精神障礙犯罪人
    音頻如此,為什麼讀這個文章,原因就是最近出現的武漢武昌的暴力案件,其實本來是想做個簡單的案例分析的,因為出事的當天,就有人找到我做行為人心理的分析了有兩個原因,第一,這個因素出來之後,這個案子的核心在我看來,就變成了精神類疾病或者是精神殘疾與犯罪行為的關係了。第二,學術界一直對於精神類疾病或者是殘疾與犯罪行為的關係有很大的爭議,前輩們有很多很好的觀點,我資歷不夠,所以就不寫了。
  • 教你辨識異常人格--14歲兇手,無內疚感、善於偽裝、內心強大
    因此,為保護自己及所愛之人不受反社會人格者的傷害,切記以下法則:    1. 最高法則:了解並接受這世界上就是有這些人的存在    這些人外貌或許與我們別無二致,外表看上去常常是令人愉快的,但心靈卻冰冷無比,且他們就在我們身邊。
  • 《心理追兇》劇透:王君馨患反社會人格障礙,第一個遭毒手是誰?
    無線劇《心理追兇Mind Hunter》,由馬國明及蔡思貝擔正演出,而飾演心理學家的馬國明,因為感到太太湯洛雯死因有很多疑點,所以在協助警方偵查各宗奇案之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