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潮興街的確老矣,已有75歲高齡。這裡曾經有過遠近聞名的標準餐館(街名曾一度被叫為標準巷),甜湯店、牛肉丸店,還有那古舊書店。漫步老街,老店已蕩然無存,只有街中段的老潮興粿店依然搶眼。老潮興粿店相比其它老店只能算是兒孫輩,僅20多歲,曾經風光、興旺的它如今再也興不起來了,只是老者已逝,唯此獨老。
20年前,鄭錦輝夫妻帶了800元從揭陽地都來到汕頭,借住老潮興街親戚家,農村人喜歡做粿和初一、十五「拜老爺」。有一天,鄭錦輝的妻子把剛蒸熟的甜粿擺放在家門口晾乾,過路人看到剛蒸熟的甜粿,以為是要賣的,把甜粿給買走了。做粿也能賺錢於是夫妻倆忙碌起來做起了「粿」的生意。開始做的粿種類並不多,只是甜粿、殼桃粿和荷蘭薯(土豆)粿以及「菜頭丸」(蘿蔔丸)。
鄭錦輝一家在門樓前做米果
20年前鄭錦輝就是擺這小攤起家的
如今鄭老闆生意已做大,不再做那小兒科般的「玩藝」,不過回憶當年做菜頭丸的情景仍興趣猶然。將蘿蔔絲去汁,加上麵粉、米粉和生粉,混和後摻上辣椒、芹菜、花生,捏成丸,放進油鼎煎,煎至金黃色撈上來,熱乎乎香噴噴。
鄭錦輝做粿的生意越做越大,從僅有的幾個品種增加到現在40個品種,什麼鼠殼粿、蝦米筍粿、雙烹粽球、春卷、糯米錢、潮汕小米,真是應有盡有,可謂是做粿的專業店。老潮興粿店先後又「搶灘」龍北市場和金濤莊,不斷擴張,從早先的夫妻小鋪變成了現今的「粿品連鎖店」,店裡有近40名員工,鄭錦輝夫妻當上了頭家,再也不用自已動手做粿,每天只是開著小車來往於3店之間,指揮員工們如何做粿、賣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