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來,你看過幾個「黑人抬棺」視頻了?
最近打開各大視頻網站,我的推流裡肯定有「專業團隊」跟在各式悲劇後邊上演「棺一抬,土一埋,一人一句古德拜」的畫面。
「黑人抬棺」爆火以後,社交媒體有一種批判「抬棺」的聲音,多以「國內葬禮本是莊嚴肅穆的」來辯論,但卻忽視了《莊子·至樂》記載的莊子之妻死後,莊子「鼓盆而歌」,或是七十歲以上的老人離世後的「喜喪」傳統。同時加納人「歡聲笑語」的葬禮已是常態,他們的棺材甚至能做成魚、可樂罐等多種形象,都是出自死者生前的意願。而支持「抬棺」的人不屑辯論,而是直接拋出「meme 攻勢」,以鋪天蓋地的梗圖、視頻淹沒討論。
更多人不關心以上的討論,看圖看視頻樂呵就完事了。
我曾經也沉迷抬棺視頻,但後來看了太多同質化的東西,已經練就火眼金睛,哪怕不打開視頻、只看封面標題,就能判斷哪些是抬棺視頻,於是選擇性忽略。直到上周末為止,我終於讓自己的視頻流(儘量)不再出現抬棺視頻,回歸正常。
為什麼要拒絕抬棺?
蹲馬路牙子上擼串香嗎?香!一天三頓都擼串,行嗎?行 不行!任何事情都要適度,每天擼串難免會吐。
同理,每次打開視頻都看到抬棺,真的累了。
疲勞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抬棺」幫人們歸納了視頻的感受,讓本就所剩無幾的表達能力更退化一步。
舉例來說,假如看到「有理有據」或「胡謅白咧」的發言,人們要作何反應?放在以前,這叫「醍醐灌頂」或「信口雌黃」。但放到現在,不管說的有沒有道理,只要自己不認同的發言都叫「帶節奏」,進而滿屏內容被簡短的三個字歸納成「一文不值」。
同理,沙雕視頻那麼多,以前能從中看出悲傷、歡樂、堅韌等人生百態,現在均被歸結成「抬棺」,現在看抬棺沙雕視頻,你是否會下意識忽略前半部分「鋪墊」、只期待著「抬棺人」出來的一刻?著實喪失樂趣。
這不是「抬棺」一家的功勞,而是千千萬萬流行詞彙、meme 共同造就的現狀。表達觀點之前先用「u1s1」做發語詞,時常用 yygq 的詞語諷刺他人,面對他人的千言萬語用一張表情包回復……說話越多,思考越少,在網際網路語言演變成「新語」之前一定要思考,這些流行文化真能代表自己的想法,還是自己的想法被流行文化取代了?
你對「黑人抬棺」或者類似的流行 meme 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分享。
本文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杉果遊戲的立場;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