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我阿公和阿爸住過的地方啊。」
7月18日,在晉江磁灶鎮五龍村嘉福祖厝旁,臺灣同胞張譽騰教授深情地望著不遠處兩間已年久失修的小屋說。
張譽騰是臺北歷史博物館原館長,畢業於臺大動物學系,在美國獲生物學碩士後,再也沒離開博物館界。「我媽媽和我兩個哥哥曾來過這裡,我一直想來,這次終於實現了。」
當日上午,張林村和五龍村嘉福自然村的宗親們熱情地接待了張譽騰教授,在張林村的老人會址,宗親們圍在一起進行座談,其樂融融,宗親們培些張教授走訪了張林宗祠、張林中心小學和小學新校址。
「張林人皆稱他爺爺為『大善人』,德高望重,造福一方。」張林村黨總支部書記張擁軍說。
原來,張譽騰的祖父張孫翼曾是張林中心小學(前身為私塾)的負責人。據族譜記載:孫翼公「居鄉課塾,教導子弟。於故裡倡設儒林高初兩等小學。自任校董,作育英才無數。」
張譽騰的父親張子漁「福建省立晉江中學畢業後,暫於母校任教。」1947年,張子漁攜家眷入臺,育有五男三女。「我有四個哥哥、兩個姐姐、一個妹妹,我是老七。」張譽騰說。
巧的是,張子漁的弟弟張子燁在嘉福也育有五男三女。「一模一樣,很好記。」張譽騰在嘉福的堂兄張春生說。
祖厝前,鞭炮陣陣,宗親情誼敘得歡。「希望你多回來看看。」嘉福的數十位宗親來到祖厝前,歡迎張譽騰回家。
「兩岸一家,一衣帶水,一脈相承,以後要常來看看。」張譽騰透露了一個消息,「明年我將到廈門大學任職,以後會帶家人一起回來。」
對於自己的專業,張譽騰表示,大陸歷史文化遺產之豐富令人震撼,希望兩岸博物館界加強交流合作。比如兩岸可以互派人員進行調研、學習,做到優勢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