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鄭州救災返粵志願者葉師傅在返回廣州花都之後,由於去過疫情中高風險地區被隔離,加之車身上的電話號碼被拍到,他遭受了不小的網絡暴力。「為什麼去鄭州還要回來」「把病毒帶回花都」,這是一些網友不理智的留言。
其實葉師傅的所作所為,堪稱英雄壯舉。他是一名汽車維修工,在看到鄭州遭遇特大暴雨後,決定從廣州駕車前往鄭州當一名志願者。5天的時間裡,他和同事免費維修了約四百輛被水泡壞的車輛,當地民眾還給他送了錦旗。沒想到,回來之後卻遭受這樣的待遇。
葉師傅根本談不上什麼「帶病毒」,他的核酸檢測是陰性,目前也在隔離期。這一事實難擋部分網友的惡意,讓人感到難以理解——明明是做好事回來,怎麼就成了「千裡送毒」?
好在,了解到葉師傅的善舉之後,廣州市花都區政府已經為葉師傅減免了酒店隔離期間所需的全部費用。當地政府的主動作為、暖心舉動,體現了對志願者應有的關懷。
一個做好事的人遭受網絡暴力,這不應該。這也提醒我們,疫情期間對感染者、隔離者的「汙名化」現象,仍會時不時地冒頭。一些人肆無忌憚地釋放惡意,只會讓無辜者承受巨大的精神創傷。
全社會已經與疫情戰鬥了很長時間,一些常識依然值得一再強調:敵人是病毒不是同胞,矛頭不能偏離方向,不能以撕毀文明體面、拉低道德底線的方式,發洩個人的怨氣。對明顯的無禮謾罵、網絡暴力,有關方面也要及時處理。
善良不該被辜負,這裡的「善良」既包括葉師傅的義舉,也包括社會的道德期待。「好人有好報」的樸素認知不能被顛覆,我們要維護善待他人的社會氛圍,更要團結一心、守望相助,這在疫情仍未消散的當下更顯重要。
其實在一些不理智的網友之外,我們也能看到,葉師傅不僅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關心,更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問候和支持。這股人與人、心與心之間的暖意,讓大家感到欣慰。這充分說明,對他人善良,也是對自己善良。
前不久,鄭州遭遇罕見暴雨侵襲。在那些網絡流傳的短視頻裡,我們看到了許多平凡英雄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對他人施以援手,一個個感人的畫面屢屢戳中我們的淚點。
同樣的,疫情期間無數基層幹部的奔波忙碌、醫務工作者的勇敢逆行、防疫人員的無私奉獻也都在告訴我們,團結和包容一直是大家在與疫情的戰鬥中最值得倚仗的武器。
從自己做起,用善意的言行,才能創造出一個充滿善意的社會環境。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每個人才能擁有安全感,才不會感到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