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奈良的鹿因缺少遊客餵食只能吃草而火了一把。
可大家要是認為它們過得很慘的話,那就大可不必了:因為它們由專門機構負責照看。
說到照看,可能有人會想到將鹿其尊為神使的「春日大社」。
「春日大社」與奈良的鹿自古以來就關係密切,甚至可以追溯到1300年之前。
在日本奈良時代,元明天皇遷都到了平城京,而當時的掌權階級藤原氏為了祈求和平,世世代代都祭祀天神「武甕槌命」。
「武甕槌命」本為茨城縣「鹿島神宮」的祭神,曾身騎白鹿從鹿島遠行至奈良後,在三笠山附近下鹿,而當初的下鹿地也就是如今「春日大社」的所在地。
雖然奈良的鹿貴為「春日大社」的神使,並且也會受其庇護,但卻並非由「春日大社」的神官所管理,而是由一般財團法人「奈良の鹿愛護會」的職員所看護。
需要指出的是:愛護會只擁有11位職員,而現在的鹿達到了1000~1300頭之多。
雖然看似比例懸殊:1人得負責100多頭,但是愛護會還有約2200名會員:2人照顧1頭即可。
⊙鹿命 = 人命
由於日本古代人視鹿為神使,並對其尊敬無比,甚至還由此導致了一些悲劇,比如「興福寺」的故事。
相傳「興福寺」內曾有一小僧名為「三作」,當他一日正在佛堂練字時,一頭鹿突然跑去啃食他的習字紙。
而他在一急之下,下意識便抓起一個鎮紙砸了過去。
倒黴的是,那頭鹿就這樣被砸死了,「三作」也因此遭受了活埋酷刑。
雖然在如今的「興福寺」內,為紀念「三作」而修建了一座「伝説三作石子詰之舊跡」木碑,但此事究竟是否為史實卻無人可證。
註:「石子詰め」(いしこづめ)丨用碎石子活埋
事實上,直到元祿時代,在「近松門左衛門」創作浄瑠璃「十三鐘」之後,這個故事才逐漸廣為人知。
儘管「興福寺」的傳說無從考究,但在江戶時代,弄死奈良的鹿雖不至死,卻真的會受到責罰。
在當時,奈良人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出門看看有沒有鹿屍躺在門口。
即便有自然死的鹿屍躺於某家門前,這家人也會受到官吏的非難。
因此,時人如果發現門前有鹿屍的話,便會匆忙將其轉移到別處。
⊙切鹿角
看到以上種種,是不是覺得日本人會嚇得不敢動鹿一根毫毛?
可與此同時,日本人還會做一件看似非常殘忍的事情:切鹿角(鹿の角きり)。
每年10月份,奈良都會舉辦切鹿角儀式。
在儀式中,先由「勢子」將到處亂跑的雄鹿捕獲,再由頭戴烏帽子(一種黑色禮帽,帽子越高,等級越高)的「神官」將其鹿角切除。
註:「勢子」與「神官」均由「愛護會」職員扮演
在儀式舉辦期間,往往只會切除幾頭雄鹿的角作為展示。
而在幕後,職員們卻得將所有雄鹿都麻醉後再切除鹿角,光是想想上千頭的數量就感到累人。
不過話說回來,此舉雖然看似殘忍,可既是為了防止雄鹿之間互相傷害,同時也是避免人類遇襲。
從江戶時代初期開始,這一儀式便在奈良奉行的命令下一直舉行至今。
⊙擴展丨「切鹿角」儀式流程(日語):
https://naradeer.com/event/tsunokir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