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影響,許多旅遊勝地的小動物們都受到了衝擊,由於遊客的大幅縮減,許多旅遊景點的動物們都缺少了食物來源。
然而,遊客們為小動物們帶來的都是好的嗎?其實不然。
在許多地方,儘管遊客為動物們帶來了食物,卻也帶去了垃圾和汙染,奈良的小鹿們就正在面臨這些挑戰。
在日本奈良,有一群被稱為「天然紀念物」的小動物們:小鹿。
小鹿作為奈良的神使,在這裡已經生活超過了千年。活潑可愛的它們已經散布在了城市的各處,長期以來,它們都倍受人的愛護,也被稱為日本的「天然國寶」。
據統計,目前生活在奈良的小鹿大約有1,200頭,它們不僅在街道各處「遊走」,還進入餐館、公共休息室等地點向人們索要食物。奈良的小鹿們皮毛光滑,有著長長的睫毛和大大的眼睛,可愛的樣子讓人們難以拒絕。
其中,它們最喜歡一種食物就是「鹿仙貝」,是以米糠和麵粉為主要原料做成的,遊客和市民可以在當地購買來投餵小鹿們,並享受和小動物親密接觸的過程。
然而,當遊客們拿著鹿仙貝的時候,其實在無形中也為它們帶來了生命的威脅——塑料。
僅2019年,奈良就發生了多件小鹿因誤食垃圾致死的慘劇。
據日本NHK電視臺報導,當地共有14頭小鹿死亡,在其中9頭小鹿的胃中都發現了塑膠袋、塑料片等垃圾。甚至有的塑膠袋和點心袋已經擰成了塊狀,最大的甚至重達4.3公斤。
因為小鹿們並不能清晰分辨出哪些是能吃的食物,哪些是不能吃的垃圾,因此,當它們看到遊客投餵的鹿仙貝是裝在塑膠袋裡時,會誤以為塑膠袋也是可以食用的,而導致誤食。
然而,塑膠袋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屬於有機高分子化合物,在自然界中都難以降解,被動物食用後會因為無法消化而阻塞腸道,最終餓死。
當地的「奈良鹿愛護協會」認為,鹿群的慘劇可能與當地觀光客的激增有關,因為遊客的大量出現,雖然帶來了充足的食物,卻也產生了大量垃圾,成為了一把雙刃劍。
然而,塑料汙染不僅威脅著小鹿和奈良,也早已在全球蔓延。僅以海洋垃圾為例,塑料垃圾威脅著鯨魚、海鳥和魚類等數百萬隻動物的生命健康。有數據顯示,平均每年,約有900萬噸垃圾流入海洋,被海洋生物誤食,造成死亡。
目前,全球平均每分鐘就賣出百萬個塑料瓶,而每年的塑膠袋消耗數量約為數千億個,但其中全球生產的塑料中只有9%能得到回收利用,餘下的幾十億噸則被填埋或隨意丟棄在自然環境中,成為隱形的生命威脅。
這些事件引起了許多當地人的關注,其中就有一名叫松川英朗的青年。
松川想,難道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既解決小鹿吃飽的問題,又不會造成過多的垃圾汙染,導致誤食喪生嗎?
「我想要做點什麼來保護奈良鹿,它們是奈良的精神指標。」松川說。
他聯絡了在紙廠、設計工作室任職的朋友,3個人共同組成了「奈良 ism」團隊,並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研究,打造出了一個全新的點子:「鹿紙」。
「鹿紙」不是普通的紙,其主要的成分其實是「米糠」和回收來牛奶盒的再生紙漿。這種創新的材料紙張完全是再回收,對人類和動物都不會產生健康危害,還通過了日本食品研究實驗室的安全性檢查。
此外,「奈良 ism」團隊開發的「鹿紙」還有著簡明大方的設計。紙張正中心是一隻橘色的小鹿,小鹿的背上除了斑點外,還有一顆愛心,寓意著當地人們要共同守護奈良鹿的心意。
用「鹿紙」包裝的鹿仙貝,不僅有著創新的設計,還有著環保的包裝,讓遊客餵食小鹿和減少垃圾並不相矛盾,讓旅遊業帶來的經濟發展不再成為環境汙染的罪魁禍首。
奈良 ism 團隊首批總共印製了上萬份紙袋,在奈良公園內倡導遊客認購,目前,已成功認購近 5,000 份,團隊期望在未來奈良的商家也都能採用「鹿紙」紙袋,共同守護小鹿的生命。
在當地的歷史和社會文化中,小鹿是本地文化的重要傳承。因此,保護小鹿不僅在於保護動物、減少環境汙染與垃圾排放,也在於保護它們所承載的社區文化的歷史與未來。
通過創新的方式,
更多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點子正在出現,
它們將在平衡社區經濟與社會發展,
助力自然-人-社會協同發展等方面,
發揮我們意料之外的作用。
點「在看」一起守護「小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