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浸會醫院是蘇北人民醫院的前身,浸會醫院小洋樓解放初期共6棟,在竭力保護下還有3棟保留,仍在使用。如今,在眾多現代化醫務樓的包圍下,飽受風雨的青灰色小洋樓顯得別致、寧靜。
走近細瞧,洋樓青磚砌面,四坡屋頂,磚柱門廊,在西側洋樓側牆上掛著一塊紅色的「揚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牌子,上有「浸會醫院舊址」字樣,時代為清代。業內人士介紹,這些樓並非我國傳統建築形式,而為舶來西式建築,樓內西側建有壁爐,室內是地板地面,採用架空法鋪設,外牆勒腳上留有矩形通風洞,洞口內設鑄鐵網狀固定小門,為防止蛇蟲進入地板下的空間。
據了解,清光緒31年(1905)西差會派美籍醫師伊文思來揚施醫布道,並創立浸會醫院。1921年,醫師邰爾主持拆除舊房、興建新院舍。主建築採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的圖紙建造,因外形酷似飛機,故俗稱「飛機樓」。
據古建築專家趙立昌介紹,「飛機樓」的特點是每個病房在一天之中都有日光照射,尤其兩翼伸出的大病房,可全天照到陽光。此後,又增建西教士(醫師)宿舍樓、護士樓各1幢,職工宿舍樓2幢,全院佔地面積約9000平方米。
北伐戰爭時期,醫院被迫停辦。民國25年進行小規模恢復工作,後闢為收容所、難民所。解放前夕,美國傳教士和醫護人員紛紛離開揚州回到自己的國家,而醫院舊址則被後人悉心保護至今。
為了避免安全隱患,更好地保護舊址,此次我們將對蘇北人民醫院內西北側、一號大樓北側的兩幢二層洋樓進行修繕,由於建於上世紀20年代,洋樓出現了自上而下的裂縫,數處窗洞被封閉,部分粉刷脫落。
浸會醫院舊址保存較好的小洋樓
前幾年,兩位曾在浸會醫院生活過的美國人,從大洋彼岸寄來了200多張醫院的老照片,為我們了解這個文保單位的歷史提供了豐富資料。浸會醫院修繕後,醫院打算將其布置為陳列館,目前醫院正向社會廣泛搜集有關浸會醫院的文物和史料。完工後陳列館將向市民開放,並作為年輕醫護人員的教育培訓基地和對外交流窗口。
來源:揚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