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是聖誕節。耶穌既然是海外番邦的神,在潮汕自然也就把番外的耶穌稱為番公,耶穌的聖誕節也稱為番公生啦!
潮汕惠來縣靖海鎮水仙宮供奉的耶穌像應該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吧——耶穌和大禹供奉在一起!水仙宮大殿的牌匾「禹帝聖王」直接指出廟宇供奉的主要神靈是中國家喻戶曉「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大禹在當地稱為「水仙」,而耶穌被稱為「番公」,「番」即是「外國」之意,「公」「老爺」在潮汕話裡是「神仙」的意思,大禹的另一側供奉的是「港神伯公」,即是海港土地神。
惠來縣古屬潮州府管轄,現隸屬潮汕地區的揭陽市,靖海鎮是中國明朝的一座沿海所城,至今仍保留著三個古城門。水仙宮位于靖海鎮內河的出海口。沿海人民供奉治水的大禹,和海港土地神,附近還有海神媽祖廟,這些都不言而喻,但卻在同一個廟內供奉耶穌,確實有其獨特之處。
潮汕
文化源於中國中原文化,而且保留了中原文化原始的部分,這從語言、習俗等方面可考證,潮汕人的思想哲學和倫理道德,很多繼承了中國傳統儒釋道的思想,而且潮汕人不自覺地用本土的思想去融化、接納外來的宗教思想,潮汕人沒有放棄原來的文化,也沒有被外來的文化取代,而是把完全不同的東西包容融匯到一起,形成了特有的地方特色,這才出現了水仙宮耶穌像與大禹像一起供奉的現象。
這在一神信仰的基督教是絕對不允許的,在中國民間往往也有所忌諱,但偏偏在潮汕沿海的這麼一個小地方出現了。歸根到底,是因為潮汕人務實,連「拜老爺」也根據實際需要,靠海吃海拜治水大禹和海神。潮汕先民初到一地,開荒拓野,需要跟野獸做鬥爭,所以就拜伯公(土地公),土地公的神像還是黑須持劍,威風凜凜,而不像一般的手持拐杖的矮墩墩,白髮老人慈祥形象。至於耶穌,在明清傳教士來到潮汕以後也被潮汕人民接受,甚至有些許本土化,水仙宮的耶穌手上拿的《聖經》上,還寫著潮汕(中國)特色的「合境平安」!
潮汕人拜「老爺生」(神仙的生日)要拜紅粿,今天是「番公生」,要拜蘋果就拜唄,到底,還是人吃了去。來源@粵東城市網、行走潮汕、潮州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