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敘 」
昨天朋友問,有沒有自己在家裡弄點家鄉味年菜,過「肥」年。這一般家常菜還好說,年菜和賀年美食實在沒辦法,只能等去梅姐家蹭飯。
「 煎堆轆轆,金銀滿屋 」
梅姐做煎堆是一把好手,做出來的煎堆又大又圓,一邊薄脆,一邊綿軟有嚼勁。以前逢年過節的時候梅姐都做,主要是拜神用,一般有大有小。大的跟大碗差不多,小的如雞蛋般大小。烤麩的首選是小煎堆,或是大煎堆薄脆的一面。
中山的煎堆種類貌似挺多的,但最合口味的還是梅姐的煎堆。
移居小島後梅姐已經很少做煎堆了。一來是比較忙,再者是家裡基本都是電爐,火候不夠,而且「灶臺」比較高,梅姐滾煎堆不好發力。
「 步步糕升 」
去年回國前還在幫梅姐弄「梅姐家鄉味」,最後一波弄的就是年糕。日本超市和一些中國餐館也有在賣,但其實都是改良版了。記憶裡,真正的中山年糕長這樣。
家裡的年糕一般都要放到過了初十還是元宵後才能吃。可以直接切下來嚼,或是用鍋煎香回軟後吃。
「 金錢圈 」
金錢圈是烤麩現在最想吃的,因為很久沒吃到了。就算在國內的時候,梅姐也不是每年都做。家裡沒有金錢圈的模具,要做得先借,比較麻煩。
這也是烤麩參與感最強的一樣賀年食品。炸的過程很好玩,所以小時候經常幫忙弄。
「 最後的話 」
年少輕狂的那段時間不愛吃這些傳統的賀年美食,如今開始念念不忘,卻好些都已經吃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