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最近一個經濟協定的籤訂引發了各方熱議,那就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
這個協定的籤訂締造了一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這個自由貿易區是由東協10國以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總共15個國家組成。
涵括了將近23億人口,區域GDP總量達到了26萬億美元,是目前世界上市場最為廣闊,發展潛力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可以說這個自由貿易區的成立對於區域經濟來說是一大利好。但是這一協定的籤署卻意味著臺灣內部遭受「重創」。
已經籤署的協定
據了解,《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籤訂歷經了八年的時間,克服了無數的困難,本來計劃16個國家的參與最終也因為印度的中途退出而變成了15個國家。
但是,這個協定的籤署給參與的15個國家的進出口業務帶來了豐厚的利益,區域各國將互相減免關稅,最終區域內的九成進出口產品將降至零關稅。
再加上區域內的各國分工基本明確,可以很好的互助互補,最終讓區域內經濟實現良好的循環。
遭受「重創」的臺灣
這個協定的籤訂可以推動區域經濟的增長,但是其中並不包括臺灣。放眼望去,在這個協定籤訂後,臺灣已然成為了區域經濟的「孤島」。
而且,臺灣本身的市場狹小,就是主要靠出口業務來支撐經濟的發展,一旦被區域經濟排除在外,意味著臺灣的產品要想出口到上述的國家,就得比協定內的國家多付出關稅。
這樣一來就會減弱臺灣產品的競爭力,最終只會造成臺灣內部產業的逐漸外流或者萎縮。臺灣內部將遭受到重創。
然而在這個時候,臺灣民進黨當局依然死不悔改,依然嘴硬地表示這個協定的籤訂對臺灣的經濟並不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但實際上,臺灣經濟早在之前就已經遭受到「邊緣化」影響,而現在協定的籤訂更是加劇了這一影響。
臺灣內部產業如果想繼續生存下去只能搬到協定的籤署國或者大陸進行辦廠,以此來獲得協定的關稅互免,否則只能面臨產業逐漸凋零的局面。而這樣的後果就是臺灣產業逐漸「空心化」,最終一步步的走向衰退。
免責聲明:本文由每天軍武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消息參考:中國臺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