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方「央廣新聞」即可訂閱微信號
我願意用這樣的標題來總結這起「暴打女司機」的「路怒症事件」。三天之內,劇情多次反轉,「路怒症」激發了全體國民的表達欲,除了理性、善良,也有骯髒、暴戾,還有「輕信盲從」和「缺乏信任」這對原本有些矛盾的組合。2、「以暴制暴」無論怎樣都是錯,但比起評價對錯,人們更厭惡謊言。成都一男司機暴打女司機,進而傷及圍觀市民,女司機口中的起因是「可能轉彎的時候有點擋住後頭車子的路」:
男司機行車記錄儀顯示,女司機危險駕駛,有錯在先,網友們紛紛反水,前一天罵錯了人:
被拘留的男司機致歉:
「這女人被打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原來是這樣的人!」——
1、她牌照為川AD7T67的紅色現代車還有26次違章未處理,她名下另一輛寶馬也有違章未處理;
2、2011年,愛卡汽車四川論壇的吐槽:
3、「J.Bai」的朋友圈發言:
「不接受他的道歉」——
女兒看見網上信息很委屈,有人故意引導,網絡水軍的攻擊不屬實。
1、女兒大部分時間在重慶上班,網上可查的三環路多次違章記錄,是自己造成的,與女兒無關;2、「小孩站出天窗」的帖子,那是親戚家孩子,把娃娃抱起來四處看了下,並沒丟紙;3、近幾年也根本沒去過樂山,網友沒有證據不能隨便把事情往女兒身上扣,準備找律師。
可惜,把網友們稱為水軍,他已經無法得到期待中的同情和信任。
這樣翻雲覆雨接地氣兒的話題新聞,哺育著如饑似渴的媒體和微信公眾號們,各種各樣的呈現和描述中,輿論的撕裂躍於紙面。
奇怪的是,在真相逐步揭開的過程中,看客們的價值判斷早已趨於統一:女司機駕車不妥,男司機打人不對。怎麼還會產生撕裂?怎麼還會有知名網站發起你支持「男司機」還是「女司機」的投票?
恐怕,原因有二:
一、謊言
新浪新聞公號「新知」這樣總結整個過程——《驚天大逆轉:成都被打女司機是如何一步步「作死」自己的》。
在其發出那篇文章時,剛剛階段5的一幕還沒有出現,如果新浪的小編看到,恐怕會暗暗自喜,這個標題起的何其貼切。
這位女司機此前接受《華西都市報》採訪時曾這樣解釋:
第一次連變兩根道,「確實有點急,我道歉,但我沒有想去別他。「第二次」因為路窄不得已才拐過去「。最後一次是」想儘快離開,但沒想到他把我別停了,話沒說就打。」
「Nozuo no die,女司機從開始接受媒體採訪講話不真實,視頻爆出真相輿論逆轉,數十次違章暴露駕駛劣跡,不僅不直面自己也有問題,反而要追究造謠者責任,最終父女上陣指責批評者是水軍。」——新浪小編的總結清晰明了,哪怕階段5呈現出來的更像是無知,但對於「第二次」別車的解釋,絕對是百分百的謊言。
誰都可能犯錯,如果非要從這件事上有所得,其一可能是:人們也許可以原諒一時衝動,卻無法原諒下意識、甚至深思熟慮後的謊言。
二、性別
《暴打女司機》——「媒體札記」公號繼續著他簡單明了的標題特性。「女」,的確是貫穿這則新聞始終最開始的關鍵詞。
階段一得以廣泛傳播的理由很簡單:大男人打女人,還那麼狠!(過肩摔、螺旋踢、打人就打臉……)
階段二得以迅速反轉的理由也很簡單:「又是個」女司機!
圍繞這個關鍵詞,人們的吐槽集中在「女司機,神奇的生物」和「如果你打的是個大老爺們,我敬你是條漢子,可是無論如何不能打女人」。個人認為「最出彩」的一條評論是:打得好,此女該打,但打法過於重了,不是一個量級,應該讓媳婦兒來撓……
當然,其中很多笑言不可當真,但一個基本的事實不可抹煞:難道男司機就不會瞎變道嗎?如果打的是男人,就對嗎?
在階段二輿論反轉之時,《中國青年報》曾發表評論稱:為暴打女司機叫好,讓人不寒而慄。
深以為然。反對以暴制暴的非法行為,應該是任何一次爭議和討論的底線之一。這,與同樣男女無關。
來源:微信公眾帳號《睡前說說》
作者:莊生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