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在其官方網站發表聲明稱,敵對勢力在伊朗煽動的騷亂已經被平息。當天,伊朗新聞電視臺援引警方發言人的話稱,這起騷亂造成20人死亡,包括一名警察。同一天,伊朗議會也召開會議,調查這起波及全國多地的示威抗議,同時也要求聽取民眾呼聲。
去年12月28日興起的這波抗議浪潮,首先在伊朗第二大城市馬什哈德爆發,隨後波及包括首都德黑蘭在內的數十個城市。伊朗政府指責美國、 沙特、以色列等「境外敵對勢力」是幕後黑手,但種種跡象表明危機的根源在伊朗國內。
物價暴漲是觸發因素,但大背景是近年來伊朗國內民怨的累積。在布魯金斯學會多哈中心學者阿里·法索爾·內賈德看來,民怨的積累是結構性矛盾與偶發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伊朗去年5月的煤礦爆炸事故、11月的大地震,均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魯哈尼政府應對不力,孕育了社會不滿的種子。
根據伊朗一家名為「伊斯蘭革命信徒社團」的組織(由伊朗前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首創)統計,2016年伊朗發生了1700多起民眾抗議事件。在這次示威遊行爆發前數月,伊朗多個中小城市頻繁出現了抗議金融機構倒閉的儲戶靜坐事件。
經濟因素總會是最易燃的導火索。有分析稱,這根導火索就是魯哈尼政府去年12月提交給議會討論的2018年國家預算。據報導,這份即將於今年3月開始執行的預算,用於民生的支出,大幅低於在安全上的支出。
伊朗國家預算的具體細節,外界無從得知。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學者安東尼·科德斯曼,在今年1月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伊朗在國家安全上的支出為250億美元,公共預算支出是159億美元。
這個數字是否靠譜不得而知,但從近年來伊朗加大對敘利亞、葉門、伊拉克事務的戰略投入,以及這次遊行示威中反對伊朗對外幹預的口號來看,國家預算上民生與安全的「倒掛」或許並非無稽之談。
不過,這種「倒掛」或許並非魯哈尼政府的本意。有媒體報導,國家預算部分細節被透露給媒體,正是魯哈尼政府內部人員刻意為之,意在給主張加大對外幹預的強硬派施加輿論壓力。
這就涉及阿里·法索爾·內賈德所說的「結構性因素」,即在國家預算方面,改革派在伊朗權力系統內部有多大發言權。以親改革派形象當選總統的溫和保守派人士魯哈尼,在2013年、2017年兩次競選中,都強調「經濟優先」,但「優先」的幅度他無法掌控。
從另一個角度看,魯哈尼政府這些年的改革,的確是這次抗議浪潮的觸發因素之一。魯哈尼經濟改革的方向是市場化,削減政府補貼是激發市場活力的措施之一。但削減政府補貼增加了底層民眾的痛感。
前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時期,伊朗政府曾提出「將石油收入放在每個家庭的餐桌上」,民生支出明顯向底層民眾傾斜。但這些政策在魯哈尼上臺後,要麼弱化要麼取消。這也是抗議活動的主流是底層民眾的重要原因之一。
據外媒報導,前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於1月6日遭伊朗當局逮捕,理由是涉嫌煽動騷亂。據稱,這次逮捕得到了伊朗最高領導人哈梅內伊的批准。雖然伊朗當局沒有立刻證實這一消息,但鑑於去年哈梅內伊多次警告艾哈邁迪﹣內賈德不要攻擊政府,其被捕一事可能不是空穴來風。
艾哈邁迪﹣內賈德卸任後,仍然扮演著「民粹」領袖角色。他此前多次批判魯哈尼政府不顧民生、治理不善。從政治角度看,這次大規模抗議浪潮,也是伊朗國內建制派與反建制派,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矛盾相互催化的結果。
2018年1月3日,伊朗市民在德黑蘭市中心的裝飾牆前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