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瓔的父親曾說「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個性倔犟果敢獨斷,才華橫溢且心想事成」。的確是一語中的。
回憶林徽因當年,一來沒有像她的母親一樣,困於自己的情感世界,成為張愛玲筆下「愛的意思,就是被愛」的大多數女子。二來有自己的人生志向,不因為自己是女人而屈居第二,勤奮而專注。
她一生中很少表現出舊式女性三從四德的溫順,卻不斷追求人格上的獨立與自由。就像她當年與梁思成一同投身建築領域,誰又能想到,她竟是梁思成的引路人呢?
原本想子承父業、鑽研西方政治的梁思成曾這樣對朋友說過:
當我第一次去拜訪林徽因時,她剛從英國回來,在交談中,她談到以後要學建築。
我當時連建築是什麼還不知道,徽因告訴我,那是包括藝術和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一門學科。因為我喜愛繪畫,所以我也選擇了這個專業。
林徽因早在16歲少女時期隨父親旅居倫敦時,就深受做建築師的女房東影響,立志要獻身這門學科。她不是光有熱情,她更有冷靜的思考,縝密而有效的執行力。
不然,20歲和梁思成一起前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她怎麼會因為建築系不招女生的性別歧視,而想到「曲線救國」,先跑到美術系註冊,再選修建築學全部課程,最終以優異成績畢業的點子呢?
在林徽因兒子梁從誡對母親的回憶錄中,還有兩個小事特別體現她與眾不同的自我與堅持。
一則是1928年,林徽因與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華舉行婚禮。
當時,林徽因不願意穿西式的白紗禮服,但又沒有中式禮服客串,怎麼辦?她隨即調集自己舞臺服裝設計的想像力,給自己設計了一套「東方式」禮服。這套特別的衣服,曾深深吸引加拿大當地的新聞攝影記者。
另一則是教育子女問題。
她從不會給孩子們講述小白兔、大灰狼之類的故事,從小就以自己的作品和對文學的理解來代替稚氣的童話,像對成年人一樣來陶冶孩子的心靈。
世上大多數女人都是隨波逐流,容易被別人的意見左右,然而回望林徽因和林瓔的成長經歷,卻發現她們都活成了自己最想要的模樣,是自己人生的「神奇女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