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文末有福利!
最近,民國女神林徽因,因為一張AI修復過的美照掀起了巨大爭議,不少網友都在質疑:為什麼被修復的照片中她變成了網紅臉?
利用AI人工智慧修復一些老照片一直是近年來吵得比較火的技術。
這一次就是有網友翻出了一張林徽因早年比較模糊的黑白舊照,運用了一些AI修復技術,想還原她16歲少女時期的風採。
有的網友覺得這樣修復出來非常驚豔,難怪有民國第一才女的美稱。
Liang Sicheng and Lin Huiyin studied in America in their early years. After coming back to China, they applied themselves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s by modern science and methods.…… Their efforts have since inspired generations of people to speak out for architecture threatened by the rush toward development.
梁思成和林徽因早年在美國留學。回國後,他們運用現代科學和方法對中國古代建築進行了研究。他們的努力激勵了幾代人出來為受發展大潮威脅的建築大聲疾呼。
但也有一看到照片就不樂意的網友,覺得這個修復分明就是P了一張網紅臉上去。韓式眉毛,深邃的眼窩,這些精緻的眉眼雖然很好看,但總感覺哪裡違和感特別明顯?
有網友分析真正的林徽因才華橫溢,絕不是照片裡這樣嬌滴滴的樣子,頂著建築師、畫家、作家、詩人等多重身份,這種氣質和修復後的照片就不符合。
那真實的林徽因到底有什麼樣的氣質?
這些年她最被閒話的就是與徐志摩、金嶽霖的「花風雪月」。
但其實林徽因從知道徐志摩已婚後就明確拒絕了他,那首「人間四月天」也並不是情詩,而是寫給自己的兒子梁從誡的。後來金嶽霖的事兒也是從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林洙口中說出,沒有實質性證據。
在「被黑」多年後,可能很多人都忘了她的第一身份是一位女建築學家。
在那段動蕩的歷史時期,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婦為中國建築的保護出了很多力。比如1935年的《京報》刊載消息稱:
上世紀30年代,天壇雖然已經闢為公園,但壇內用地被侵佔嚴重,建築傾圮破敗,院落雜草叢生。往日恢宏、莊嚴的氣勢早已蕩然無存。
看到之後,林徽因、梁思成一起和很多古建築專家都將目光集中了過來,他們不僅擔當技術顧問,還常常親臨修繕現場,留下了不少工作照。
在搶救、保護古建築方面兩人也一直沒有停下腳步,林徽因出身名門閨秀,卻也能夠風餐露宿,成長為一名值得吹爆的獨立自強又幹練的職場女性。
她投入到最艱苦的藝術搶救和實地考察中,這不是大家以為的出去遊山玩水,而是一項危險又艱苦的工作。
由於複雜的歷史原因和國土的遼闊,我們國家很多古建築都散落在偏遠郊縣甚至荒郊野嶺,她和梁思成走遍了能考查的全國郊縣,風吹日曬不說,勘測還需要去到很多危險的地方,林徽因也絲毫沒有退縮。
Exploring China’s outlying areas during the 1930s meant traveling muddy, poorly maintained roads by mule, rickshaw or on foot. This was a demanding undertaking both for Liang, who walked with a bad limp after a motorcycle accident as a young man, and Lin, who had tuberculosis for years. Inns were often squalid and lice-infested, food could be tainted, and there was always risk of violence from rebels, soldiers and bandits.
20世紀30年代在中國遠離市鎮的地區考察意味著,要靠騾子、人力車或徒步在很糟糕的泥濘路上旅行。對於梁思成和林徽因兩人來說,這並非易事:梁思成年輕時的一場摩託車事故讓他後來走路一瘸一拐,而林徽因長期患有肺結核。他們住的客棧通常很髒,到處是蝨子,食物可能不乾淨,而且總有遭受造反農民、士兵和土匪暴力的危險。
夫妻兩人就是這樣一步一丈量,將幾乎空白的中國建築保護拉到了全國人民面前。應縣木塔、趙州大石橋、五臺山佛光寺等被大家認識和保護,都是他們的「勳章」。
They committed their whole lives 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national style of architectur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tection of Chinese ancient architectures and cultural heritage.
他們畢生致力於探索建築設計和建設的民族風格,保護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遺產。
而且林徽因是一位非常全才的女性,她的文學修養和英文水平也非常高。
從小林徽因就讀於英國人創辦的教會學校,後來她的父親還帶她遊歷歐洲,小小年紀就練就了一口純正地道的倫敦腔。
到了19歲,她初次嘗試翻譯,就譯了王爾德的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夜鶯與玫瑰》)。
王爾德的這篇名作是一個悽美虐心的愛情童話,但背景複雜,是為了揭示英國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的金錢關係以及相關的種種醜惡現象。
年僅19歲的林徽因不但駕馭住了複雜的作品,而且「一戰成名」,發表在1923年的《晨報五周年紀念增刊》上。
大家來感受下這份譯本的意蘊:
"No red rose in all my garden!" he cried, and his beautiful eyes filled with tears.
青年哭道,「我園中並沒有紅玫瑰!」他秀眼裡滿含著淚珠。
"Ah, on what little things does happiness depend! I have read all that the wise men have written, and all the secrets of philosophy are mine, yet for want of a red rose is my life made wretched."
「呀!幸福倒靠著這些區區小東西!古聖賢書我已讀完,哲學的玄秘我已徹悟,然而因為求一朵紅玫瑰不得,我的生活便這樣難堪。」
之前,王爾德的這篇作品有被翻譯成《夜鶯與薔薇》的,也有翻譯成《鶯兒與玫瑰》的,但是在此之後的譯本,全部都引用了林徽因的翻譯《夜鶯與玫瑰》。
連林徽因的美國朋友費正清都誇讚她,英文很好,常常使他們這些以英文為母語的人都感到羨慕。
大家看看下面就是林徽因與友人通信的英文手稿,流暢、工整的花體字書寫一看就出自英語大神的手。
後來在大詩人泰戈爾來華期間,林徽因還擔任了隨行翻譯。用流利的英文和深厚的文學修養,為泰戈爾介紹和認識中國提供了很多幫助。
Lin was a glamorous, vivacious polymath who wrote poetry, fiction, criticism and drama, and made her home into a kind of intellectual salon.
林徽因富有魅力,活潑且多才多藝,她寫詩、寫小說,還寫評論和戲劇,她把家變成了一個知識沙龍。
如果說這樣的才華和獨立slay的氣質卻頂著「網紅臉」,確實滿滿的違和感。就像有的網友說的:林徽因的成就從來就不是那些風花雪月,而是用自己的天賦和努力,支撐起來的「腹有詩書氣自華」!
今日互動
今天我們就來嘗試翻譯一句小詩
說不定下一個大師即將「橫空出世」:
Your task is not to foresee the future,
but to enable it.
留言寫出你筆下最美的英語譯文
抽兩位寫出點讚最高的譯文的小可愛
送出精美手帳筆記本
祝各位同學端午節安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