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和土三七雖一字之差,看似相同,藥理作用類似,毒性卻相差很大。據相關文獻記錄,三七又稱田七,無毒。土三七,又稱菊三七,內含吡咯烷生物鹼成分,可造成肝竇和肝小靜脈的內皮細胞損傷,導致肝小靜脈阻塞,肝細胞不同程度液化壞死,晚期可見肝纖維化,患者出現肝大、右上腹痛、腹水和黃疸等症狀,而這種損害一經形成,常常無法逆轉,最終發展為肝功能衰竭或頑固性腹水。一些受到肝損傷的重症患者,最終只能求助於肝移植來維持生命。
可導致肝損傷的常見中藥
總結至今臨床發現的可能導致肝損傷的常用中藥有:黃藥子、菊三七、蒼耳子、何首烏、雷公藤、艾葉、蒼朮、天花粉、桑寄生、貫眾蒲黃、麻黃、柴胡、蜈蚣、合歡皮、丁香、川楝子、鴉膽子、冬青、蓖麻子、黎蘆、丹參、罌粟、桑寄生、姜半夏、澤瀉、艾葉、千裡光、防己、土荊芥、肉豆蔻、商陸、常山、大楓子、硃砂、斑蝥、穿山甲、黃芩、纈草、烏頭、白果等,及含有以上成分的中藥複方製劑如壯骨關節丸、小柴胡湯、大柴湯、複方青黛膠囊(丸)、克銀丸、消銀片(丸)、消核片等。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大多數肝毒性藥物導致肝損傷多與長期或過量服用藥物有關,但也有部分是特異質型肝損傷,一般與藥物劑量無關,而與個體特異質相關。
特異質型是指只對少數特異質機體產生肝毒性,很少的劑量就有可能導致肝損傷,而對正常非特異質機體不產生明顯的影響。
專家提醒 切莫隨意用藥
中草藥在我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為我國人民防病、治病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但是我們也要重視中草藥導致的肝損傷。
由於多年形成的中草藥「安全無毒」意識,很多人並未充分意識到中草藥肝毒性問題,亂服中草藥,土方偏方大有市場,甚至有些老年人將中草藥作為養生藥物長期服用,而不注意監測肝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中草藥引起的藥物性肝損傷的高發。
專家提醒:中草藥的使用(百合鹼或吡咯雙烷生物鹼中毒)是藥物性肝損傷的主要病因之一,因此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規範、精準用藥,切忌隨意用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