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生物能、風能、潮汐能、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遇到不穩定、受自然條件影響極大、功率低等多項瓶頸,使用成本極高。專家表示,在未來30年內,上述新能源不具備成為中國主力能源的條件,清潔、高效的核電成了首選。
核電發電量約佔全球發電總量16%
1980年聯合國召開的 「聯合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會議」對新能源的定義為:以新技術和新材料為基礎,使傳統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現代化的開發和利用。用「取之不盡、周而復始」的可再生能源取代資源有限、對環境有汙染的化石能源,重點開發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潮汐能、地熱能、氫能和核能(原子能)。
核能發電利用核反應堆中核裂變所釋放出的熱能進行發電,它是實現低碳發電的一種重要方式。截至2013年底,全球共有435臺在運核電機組,總裝機容量3.94億千瓦,核電發電量約佔全球發電總量16%。核電在運裝機容量排在前五位的分別是美國、法國、日本、俄羅斯和韓國。
核電基本不排放汙染環境物質
記者了解到,核電廠每年要用掉50噸的核燃料,只要2個標準貨櫃就可以運載。如果換成燃煤,則需要515萬噸,每天要用20噸的大卡車運705車才夠。如果使用天然氣,需要143萬噸,相當於每天燒掉20萬罐家用石化氣,換算起來,剛好接近臺灣692萬戶的石化氣用量。
新型的核能發電相較傳統的火力發電,它的核燃料費用要比煤便宜得多,運行維修費用也比火電站少。一千克U235隻有雞蛋大小,能發電2280萬度,可供228萬戶家庭一天的基本用電量,可以滿足一個擁有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2/3的家庭用電。同樣的電若用煤則需要2700噸優質煤完全燃燒,而這些煤堆起來則相當於6000個雞蛋體積。和傳統發電成本比較,核能便宜許多。
此外,火電站不斷地向大氣裡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有害物質,同時煤裡的少量鈾、鈦和鐳等放射性物質,也會隨著煙塵飄落到火電站的周圍,汙染環境。即使是近年來多數火電廠已經實行脫硫改造,但它們也只能減少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硫,而不能減少二氧化碳,不能有效遏制溫室效應。而核電站基本上是零排放,不會排放汙染環境的物質,是當前替代燃料電站、節能減排、保護環境最為理想的能源方式。
《惠州日報》記者袁 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