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到,一位神經內科副教授遇到一例微博私信諮詢病情,對方在沒有收到及時回復後,破口大罵王含「沒有醫德心」、「庸醫」,從而引起熱議。
一篇《對不起,我的朋友都很貴》更是刷爆了朋友圈,是的,每個人都想有幾個醫生朋友,身體不適時,可以求助。然而,對醫生來說,這樣的「友情解答」卻可能成為苦不堪言的壓力。
不要以為你可憐,你就有權力破壞規矩。
「微博不詢病」的原則,便被這名網友責罵:「不善良」「沒醫德」「不是人」……
為何自己「微博不詢病」。
責任是醫患關係的最終契約。從嚴格的意義上說,任何免費諮詢醫生都是不必承擔責任的。從一個不可靠的信息來源,再縝密的推理也無濟於事,再高明的專家也可能會毀了一世英名。
僅靠善良是不能行醫的。
在網絡上,可憐的人太多了,有些是缺錢,有些是缺運氣——得了「怪病」。缺錢的需要的是社會救助,缺運氣的需要的是正規途徑就醫,均遠非醫生在網絡上能解決的問題。經常從微博的留言上看到醫患雙方自說自話,那種誤會之深,簡直如同白天不懂夜的黑。
不少醫生都有著類似的遭遇,在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人的夾擊下,他們幾乎淪為了「實時客服」。
《對不起,我的朋友都很貴》
好久不聯繫的一位同事打來電話,說她朋友的媽媽最近情緒非常低落,她懷疑老人家抑鬱了,知道我有位朋友是心理醫生,想向那位朋友諮詢一下,我在徵求朋友的意見後,把電話發給了她,過一會兒她隨口又問我:「向你這位朋友諮詢,不收費吧?」
我壓根沒去想收不收費這件事,但心理醫生提供服務,收取一定的費用,難道不是應當的嗎?更何況,不是她自己的媽媽,而是她朋友的媽媽。
對這位心理醫生來說,就是朋友的前同事的朋友的媽媽,這麼遠的關係,人家有義務免費服務嗎?
我於是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當然了,我朋友很貴的。」
結果她說:「你怎麼不早說?早知道這樣,我就找別人了。」
「為什麼我朋友收費就找別人呢?」我有點納悶。
「收費的心理醫生那麼多,我為什麼要找你朋友?七繞八繞的,還搭個人情。都是朋友嘛,簡單問幾個問題,還收什麼費?」前同事抱怨道。
這話聽著怎麼那麼彆扭呢,噢,我朋友不收費你就向他諮詢,我朋友收費就找別人,既然都是別人掙你的錢,寧肯照顧陌生人,也不照顧我朋友,我朋友難道得罪過你麼,還是一旦收費,就不再是「朋友」?說白了,想讓我刷臉,免費沾我朋友便宜嘛。
「我無法代朋友許諾不收費,你找別人吧。」我掛了電話,其實我給朋友打個電話,簡單說明情況,她肯定是不會收費的,問題我前同事的態度實在奇葩,這種忙我不想幫。更者,我這位朋友真的很忙,我都不好意思隨便叨擾。
別對醫生進行道德綁架
所謂「道德綁架」是指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以看似道德的邏輯去約束或規範別人的行為。主要是源於群體思想覺悟低,資源分配不均勻所產生的平衡心理在現實工作生活中,醫生也常常遭遇道德綁架。
在醫療報導中,醫生被描述成在手術臺上站十幾個小時的「超強鐵人」;帶病上班,邊打點滴邊工作的白衣天使;孩子口中「見不到」的醫生爸爸;身患絕症仍心系患者,堅持臨床工作的「最美醫生」.這些自帶光環的造型,將醫生推向了道德制高點,無形中讓公眾對醫生進行道德綁架。
原本是為了方便患者的「加號」,卻被某些患者用「病人都來了」、「我們起大早趕過來的」、「患者歲數大了」等話綁架醫生,令醫生感覺「不加號」就對不起患者。而患者殊不知,一個看似簡單的「加號」行為背後,是醫生不上廁所、犧牲午休時間甚至是餓肚子的無奈。
醫生只是一個職業,不需要神話與道德綁架。所以說,看病請去醫院,切勿道德綁架,更別隨意扣「醫德」的大帽子壓人。
朋友,更該互相尊重
生活中,我們常有找朋友幫忙的時候,但雙方一定是基於互相尊重的基礎。
醫生十分清楚患者的痛苦與家屬的焦慮,但醫生也有自己的職業規範,更有法律的制約,網絡諮詢有太多的局限性,萬一患者的病情有變化,會認為是醫生的誤導,帶來糾紛。
醫生在臨床的診療、手術之餘,都要花時間進修,提高業務水平,那些看起來很『方便』的諮詢只會加劇他們的疲勞。醫生的業餘時間除了學習,還應該多陪陪家人、孩子,而不是應對無止盡的諮詢。
到醫患平臺諮詢體現的是對醫生的尊重,醫生不給出具體方案,則是對醫患雙方的保護。 來源:醫學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