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助殘日是每年五月的第三個周日,今年的主題是 「助殘脫貧,決勝小康」,立意是助力就業脫貧,共享美好生活。
我覺得,對每個普通人來說,幫助殘疾人共享美好生活的第一步,可能還是要從尊重他人權利和平等對待他人做起。
在歐洲,走在路上經常可以看到盲人、腿腳不便乘輪椅出行的殘疾人。而在國內,除了路邊乞討的殘疾人,我們很少看到有殘疾人出行。
不是因為歐洲的殘疾人多,而是因為歐洲的殘疾人出行便利。路上有合理設置的盲道,交通燈配有聲控裝置,公交車有自動升降設置,中門位置備有斜坡板,這些都是為了方便輪椅上下車,公交車上也有專門的輪椅位置。
而我們國內的殘疾人出行卻特別不方便。當然,我國有自己的國情,各地人口密度和經濟條件不一,直接拿來和歐洲的基礎設施水平相比也不太合理。但起碼,我們是不是可以做到合理設計盲道,不要隨意佔用盲道,做到尊重殘疾人士使用公共資源的權利?
基礎設施不完善是一方面,但更加阻礙殘疾人出行的是旁人的有色眼光。
四月底,有一則山西太原的新聞,交警扮盲人帶導盲犬上公交車被拒,甚至還有乘客出口罵人,導盲犬被趕下車後特別委屈,盲人主人說這種遭遇幾乎每天都有。
有人害怕導盲犬會傷人,但其實它們都受過嚴格訓練,不會咬人。導盲犬溫順,有紀律,不是寵物,而是盲人的親人和眼睛。
所以——
導盲犬也叫 seeing eye dog 或者 guide dog,
而盲人則是:the blind
指代一類人可以用:「the+形容詞」
殘疾人就是:the disabled
這個新聞裡,不讓上車的司機和出口罵人的乘客,其實都不是個例,僅僅是整個社會的縮影。
全國助殘日是從1991年5月15日開始的,現在29年過去了,我們捫心自問,是否真正做到了對殘疾人士發自內心的關愛和尊重?
現在我們都說生活不易,那麼,他們的生活更加不易。而他們努力生活,撐起自己,撐起家庭的樣子,得到的應該是敬意,而不是歧視。
盲人牽著導盲犬上公交,什麼時候才能遇到關心和攙扶,而不再是辱罵和驅趕呢?
今天不僅是國內的全國助殘日,還是全世界的國際不再恐同日。
國際不再恐同日(IDAHOBIT)全稱是 "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Biphobia, Interphobia & Transphobia"。
中文直接翻譯為 「國際不再恐同日」 ,其實有些片面。因為這幾個單詞分別代表不一樣的人群,我來分別解釋一下。
"homo" is short for "homosexual", including gay and lesbian.
"bi" is short for "bisexual" (雙性戀)
"inter" is short for "intersexual" (雌雄同體人)
"trans" is short for "transgender" (變性人)
"-phobia" is a strong unreasonable fear of sth.
-phobia指恐懼症,即對某事有不合理的強烈恐懼。
所以,這個紀念日,其實是為了倡導大家不再恐懼同性戀、雙性戀、雌雄同體人、變性人,這四類在性別取向或性別定義上跟大多數人不一樣的人群。
今年IDAHOBIT的主題是 「breaking the silence」(打破沉默),各國各地都有組織宣傳活動,大家感興趣的話也可以去網站上看看:https://may17.org/
李銀河曾說:「曾經由男人來決定女人該不該受教育,白人決定黑人能不能活下去,現在我們都認為這是荒誕的。可如今,我們卻又讓異性戀來決定同性戀能不能相愛。」
我們發聲,不是為了宣揚同性戀、雙性戀、同性人、變性人,只是想要倡導包容多元文化,平等對待個體。
蘿拉現在的公司是個外企,特別注重平等對待員工和包容文化多樣性,甚至還成立有獨立的 「The Diversity Office」(多元化辦公室)。
多元化辦公室特意為 IDAHOBIT 安排了宣傳活動,並且在上周四群發郵件邀請所有員工,在下周一參加網絡會議,針對IDAHOBIT以及其它多元化主題開放討論,會議由Chief Diversity Officer(首席多元化執行官)主持。(原來還有這個頭銜的職位,蘿拉也是驚了....)
這個主題會議如果有分享好的內容,我會再來給大家分享噠。
這兩個紀念日在今天碰撞在一起,顯得格外有意義。
君子和而不同。
面對跟我們不一樣的人,不管是心理上不一樣,還是生理上不一樣,他們也都是跟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人,生來有跟我們一樣的權利。
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做到不盲目排斥,不盲目歧視,而是坦然接受不一樣,大方包容多元化。
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Homophobia, Biphobia, Interphobia & Transphobia"。導盲犬 Guide dog / seeing eye d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