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已經收取配送費的前提下,餐飲企業繼續在定價上「做手腳」,就明顯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並終將使自己的市場信譽受損。
相同的麥當勞套餐,外賣價格比堂食普遍要貴上幾元,這合理嗎?最近,有網友質疑麥當勞的定價策略。媒體調查證實,選擇「麥樂送」與「到店取餐」不僅套餐的價格不同,就連單品的價格也有差異。肯德基及一些中式快餐連鎖店均存在相似情況。
在已經收取配送費的情況下,外賣價格依然比堂食要高,消費者自然對餐飲企業產生質疑。此前,某些餐飲連鎖店同城不同價的情況,也曾引發公共討論。在機場、車站等人流密集區的餐飲連鎖店,消費者普遍感覺價格要高上一截。然而,與線下不同實體店因租金、物流等客觀原因導致的成本差異不同,外賣服務除了配送和包裝費用以外,理應與堂食成本一致。
餐飲外賣的定價與堂食不同,並非個例,也不是最近才發生的。只是在網際網路外賣風風火火的前些年,更多的情況是外賣商家和平臺促銷打折,用低價策略培養用戶點外賣的習慣,人們因為享受著比堂食更優惠的外賣,而絲毫不覺得差價有什麼不妥。如今,外賣價格上漲,似乎構成了某種報復性補償。更有流行的網絡段子說,「外賣自由」離年輕人越來越遠了。
其實,人們關心「外賣自由」問題,不僅是關注自己手裡「錢袋子「的問題,更是在關注新的生活方式,能否替代舊的生活方式。外賣產品的價格可以浮動,但外賣給消費者帶來的體驗和預期不應隨意搖擺。
網際網路外賣普及以來,不少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的飲食習慣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對於在大城市裡生活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平時生活節奏快、工作時間長,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自己做飯,在外面吃飯成為普遍情況。然而,線下餐飲店分布並非總是盡如人意。外賣服務解決了都市青年填飽肚子的「最後一公裡」難題,並擴大了日常飲食的選擇面。
甚至,外賣還改變了年輕人對居住環境的認識。有些明星外賣企業的配送區域,被人形象地稱為「×區」。在「×區」裡居住的人,似乎能感受到與時尚和潮流接軌;而生活在「×區」以外的人們,則多少有點脫離流行生活方式的落寞。這進一步說明:當外賣成為一種習慣,其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無疑是巨大的。
有人說,外賣是「懶人經濟」的代表,外賣價格提升,能夠把「懶人」趕下樓吃飯。我們確實應當承認,外賣節省了人們為就餐付出的精力。不過,不能因為外賣允許人足不出戶解決果腹問題,就認為外賣消費者就是一群懶人。節約不必要的勞力成本,讓人們的精力聚集在自己感興趣的部分,才是現代社會高度分工的具體表現。凡事親力親為,更有可能構成社會資源的浪費。
外賣是一種服務,是服務必然會產生額外成本。但是,在已經收取配送費的前提下,餐飲企業繼續在定價上「做手腳」,就明顯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並終將使自己的市場信譽受損。
餐飲企業調整外賣產品銷售價格,似乎屬於其自主定價權範疇之內。但是,在網際網路外賣深刻改變生活的背景下,餐飲企業理應意識到,外賣早已不是附加於傳統堂食銷售的額外服務。對於許多難以將堂食就餐環境作為賣點的餐飲店而言,外賣是常態,堂食才是非常態。企業在外賣服務上繼續下足功夫,才能維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也才能讓更多人接受外賣這種生活方式。
撰文/王鐘的
微信編輯/昆蘭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