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浮世之中,總有許多人為追求物質享受、社會地位和顯赫名聲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憊不堪。他們怨天尤人、欲逃離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內心,不明白萬事以修心為先的道理。
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終是要落在正心誠意上。可見,陽明先生的學說深深植於儒家傳統之中。
2.能克己,方能成己
能夠克制約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巨大的潛力,但都被外在的各種誘惑,被自己的欲望和缺點埋沒掉了。只有克制住自己種種的弱點,克制住欲望的誘惑,才可能使心靈中的智慧之光顯現出來,照耀我們的人生之路。
我們常人身上的各種壞脾氣、壞習慣,會牽引著我們不斷向錯誤的方向走去,越走越遠。而只有將這些缺點克服,我們的心靈才能更自由,才能更好地發揮本身的潛力。
3.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有個學生問王陽明,安靜的時候我感覺很不錯,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亂了陣腳,為什麼?
王陽明說:「這是你只知道靜養,卻沒有下克己的功夫。這樣一來,碰到事情就亂了陣腳。」王陽明認為,人必須在事上磨鍊,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4.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周易》中說,「天道虧盈益謙,地道變盈流謙,鬼神害盈福謙,人道惡盈好謙。」天地運轉不息,人不斷前進,靠的就是「謙」之道。謙虛,不是虛偽的客套,而是一種永不滿足,永遠前進、自強不息的態度。而寬大的胸懷,不僅是一個人成熟、大氣的表現,也是我們處理好人際關係的一個絕妙法門。
一個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麼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會去做。如果他沒有付諸行動,原因只有一個:他並未真正認識到善;同樣,壞人作惡,原因也是對於善的無知,或者沒有真正認識到善。
5.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王陽明在給兒子的家書中說,「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惡,是兇類。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必墜。」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實的蒂,蒂要是壞了,結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墜落。
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養心」、發明本心。一個人內心惡念蓋過了善念,就要做起壞事來;一個人內心不安穩、不安定,也無法做成事情。王陽明這裡用種樹作比喻,告訴我們,我們的內心是我們修德、做事的基礎。
6.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八個字是陽明先生的遺言,可以說是王陽明一生的概括,也是他對世人的最後的教誨。
萬事萬物萬理,都包藏在人的心裡。聖人內心光明,能夠映照萬物。普通人的心,因為私慾和妄念的遮蔽,昏暗、渾濁,失卻了那份光明。
內心光明的人,他的世界也一片光明,一片生機。因此王陽明遺言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意思是我一生做到了內心光明,這就夠了,沒有任何遺憾。內心光明的人,能夠燭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