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又把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這些未經人們加工改造的天然存在的環境,叫做自然環境。
相反,例如文物古蹟、建築部落、人文藝術等等這些由人類創造的環境,稱為社會環境。
這些環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我們人類,因此我們常說的環境就是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即指這些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除了人類之外的一切外部要素。
環境問題是指由於人類活動作用於人們周圍環境所引起的環境質量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反過來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的影響問題。
例如: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耗竭、酸雨汙染、淡水
枯竭以及汙染;
大面積的生態破壞:生物多樣性銳減、土壤退化、荒漠化加速、森林面積銳減。
急性危害:飄塵、SO2引起的急性煙霧事件、光化學煙霧事件、水、放射性汙染事故;
慢性危害:呼吸道慢性炎症、甲基汞引起的水俁病、鉻引起的消化道紊亂、鉛引起的貧血等;
長遠危害:致癌、致畸、致突變
人類與環境所構成的對立統一體,是一個以人類為中心的生態系統。
鼓勵經濟增長,提倡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向可持續發展模式過渡;
以保護自然為基礎,與資源和環境承載力相協調;
以改善和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為目的,與社會進步相適應。
即物質流動構成的循環,包括水循環、氣態循環、沉積型循環。
經濟建設、城鄉建設、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
資源有償使用:徵收資源費、排汙權交易、資源利用補償費;
資源核算、資源計價:核算自然資本的變動
環境成本核算:將全部環境代價(排汙費、防治汙染費)計入成本
土地總量中,現在和可預見的未來,能為人們所利用,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夠產生經濟價值的土地。
乾旱、半乾旱地區由於水文地質條件的不同,而存在非鹽漬化土壤,因人類的不合理灌溉導致地下水中的鹽分在地表積累,引起的土壤鹽漬化
選自:環境知識小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