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發展新趨勢的定義和規劃概念的紛紛湧現,城市規劃和城市管理概念越來越碎片化。「可持續發展城市」「綠色城市」「生態城市」「泛在城市(也稱U城市)」和新興的「智慧城市」等名詞日益受到城市規劃者、決策者和實踐者的重視。他們嘗試用新模式、新方法來設計城市政策,以應對環境惡化、氣候變化、大規模城市化、移民問題、不均衡發展和第四次工業革命等帶來的急迫挑戰。
城市發展的主要政策和計劃需要有全局觀和整體觀,要將城市規劃成行動者和決策者相互關聯、相互依靠的開放的生態系統,為實現讓市民的福祉最大化的共同願望而努力。這通常被看作是國家憲法的最高目標,而實際上,在現階段,在以刺激經濟的無限增長和家長式作風主導國際化發展的政治體系中,國家、地區和地方政府常常拋棄了「市民福祉最大化」的本質。
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的指導方針就是普遍的價值觀,關係到正義、民主、關注自然、友善、同情與美德。事實上,本世紀的城市規劃者和管理者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就是要設計一個以人為本同時兼顧每個城市的特質和文化發展軌跡的模式,避免「一刀切」。這個模式的終極目標是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包括滿足其基本需求、創造安全的環境、提供同等機會和滿足對幸福的追求。
上述定義並非摒棄從前的觀點,而是對以往觀點的包含和超越。可持續性、生態化、環保性和技術智能同樣是智慧城市的特點,只是它們本身不是最終目標,而是改善市民生活質量的途徑和方法。智慧城市的概念整合了針對城市複雜生態系統的跨學科研究,將城市科學調整為一個共同的方向或者框架。沒有比智慧城市更有效的發展方法了。
上述願景正是 「智慧城市——全球智庫網」項目的理念,這個由全球14個研究機構共同形成的項目,旨在影響並激勵當地政府、國際組織和政策研究者更好地適應當前轉型,更好地迎接影響城市發展的各種挑戰。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決策與信息》
或者關注我們的微博官網
決策與信息
掌握最新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