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說:「路上不那麼堵,過年回家買票不那麼難,就是智慧城市。」
老人家說:「我有心臟病,如果我在家裡突然跌倒爬不起來了,有人會很快把我送到醫院,就是智慧城市。」
小孩子說:「我不想一板一眼地坐在教室裡上課,要是在家就可以學習,能向老師提問,還能跟小夥伴交流,就是智慧城市。」
創業者說:「我想辦個公司,可是不知道流程,也不知道去哪裡找到合作夥伴,如果這一切都更加方便,就是智慧城市。」
公務員說:「為什麼有那麼多上訪的人呢,如果他們的想法能早點跟我們溝通解決,大家其樂融融,就是智慧城市。」
消防員說:「最好沒有火災,有煙霧苗頭就好就能自動撲滅,但假如真正有大火了,我們能一路暢通地迅速直達現場,這就是智慧城市。」
... ...
這樣的例子難以窮舉,卻全部指向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徵——以人為本。任何技術的本質,都是要讓人變得更加強大、讓環境更適宜人的生活、為人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讓人與人的溝通更加順暢……可這似乎只是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那智慧城市本身到底是什麼呢?
隨著網際網路相關技術的飛速發展,大數據時代悄然到來,建設智慧城市的技術條件已經成熟。網際網路雖然發明僅四十餘年,但卻極大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網絡空間是不同於人類現實空間的一個嶄新維度,是人類的第二空間、虛擬空間。在硬體資源和運行規則之上,網絡空間的核心組成要素是ID、數據、連接,而現實空間的核心要素是人、物、事,兩個空間的各個要素間能夠交叉相互作用。現實向網絡進行映射,能夠產生海量的數據;而對網絡中的數據進行挖掘和運用,又能夠反作用於現實空間,使得城市有了「智慧」。這兩個空間的交互就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技術基礎。
智慧城市是一種發展目標,它是資訊時代的現代城市對於未來的想像,要更加宜居宜業,更加富有活力,更加具有吸引力和競爭力。智慧城市也是一種發展模式,它要改變以往依賴資源投入帶動城市發展的粗放模式,通過對新技術的應用,促進多方參與,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生產效率,用更少的資源創造更多的價值。
智慧城市是一個發展過程,它是一個城市基於現有基礎,不斷推陳出新、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隨著技術的發展和人們認識的提升,智慧城市的內涵會不斷豐富,因此它不存在一個終極完成態。
智慧城市是一個需要多方參與的開放平臺,無論是政府、企業、研究機構,還是市民,都要參與到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中。不同的主體擔負了不同的任務——政府出臺政策和規劃,企業進行建設和服務,研究機構發布標準和建議,而市民作為使用和評價的主體,會參與始終。
面向對象的融合服務平臺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關鍵抓手,是連接現實與網絡兩個空間的互動接口。智慧城市規劃和建設需要秉承「面向未來、面向問題、面向對象」的基本思路,其中的「面向未來」和「面向問題」更多的是針對戰略規劃階段,而「面向對象」指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需要面向城市的三類基本對象——市民、企業、政府,構建三大融合的服務平臺,包括市民融合服務平臺、企業融合服務平臺,和城市運行管理平臺。以三大平臺作為建設智慧城市的抓手和切入點,能夠匯集面向對象的眾多服務,為服務對象提供全方位多渠道無縫化的服務體驗,連接智慧城市各個相關利益方,以信息化的手段促進城市整體的可持續發展。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