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四十六年如一日,每天十公裡腳程,走遍兩安瑤族鄉家家戶戶,她,年過70古稀還依舊堅守在服務一線,她就是兩安瑤族鄉竹梅村委的村醫王秋姣。
「王醫生從石家莊領獎回來啦,快把榮譽證書給大家看看!」12月10日早上,兩安瑤族鄉衛生院響起陣陣掌聲,得知王秋姣醫生榮獲全國「百姓滿意的鄉村醫生」稱號領獎歸來,大家都自發前來祝賀。
1973年,26歲的王秋姣從縣衛校學習歸來便在竹梅村當起了鄉村醫生,在崗位上這麼一幹就是四十六年。四十六年來,她兢兢業業,任勞任怨,誰家的老人突發病症、小孩半夜發燒、產婦突然生產,只要一個電話、一有人敲響她家的門,王秋姣就隨叫隨到,化身移動的「鄉村120」,時刻為鄉親們的健康著想。
1973年冬至,剛學習歸來的王秋姣便遇到了她第一個接生的難產病人莫長妹。莫長妹接受採訪時說,當時自己胎盤滯留,隨時有大出血的危險,村裡還沒有路,多虧王醫生走山路從隔壁村趕來救了自己一命。
當時,還沒有實踐經驗的王秋姣也是很緊張的,她憑藉著在學習時看見過醫生的操作,半個小時徒手給莫長妹剝胎盤,當看到患者蒼白的臉上逐漸恢復的唇色的時候,她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2006年之前,竹梅村的孕婦孕檢、生產都是王秋姣一個人負責的。
1978年的冬天,身懷六個月身孕的王秋姣半夜十一點到村民家裡去給急性腸胃炎病人看病,冬天的雨夜路滑,她摔了一跤還要爬起來繼續往村民家趕去。
從醫以來,王秋姣出診共去過附近11個村落,據她回憶,有一次晚上出診徒步了4公裡到石壁腳去給病人接生。
貧困戶王接花說,王醫生經常給村裡的貧困戶免費看病,平日裡給大家針灸、按摩也不收錢。51歲的村民王廷標從13歲起上山砍柴腳受傷在王醫生這裡看腿到現在,王醫生也很關照他給他免費診治。
「醫者仁心,村民半夜敲響我的門,一定是情況很緊急,他們需要我,我就一定要去。」王秋姣說到。
王秋姣醫生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地做著一件件看似小事而又關乎群眾生命的大事,這次獲得全國「百姓滿意的鄉村醫生」實至名歸。王秋姣的兒子李記榮也走在鄉村醫生的道路上,要將這份對群眾的熱情、關心,對醫學的熱忱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