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夏天,安醫生夫婦與13歲的初中生羅佳在泳池裡發生衝突後,調解無果,兩家矛盾不斷升級,羅母把泳池監控視頻提供給媒體,安醫生夫婦的信息隨即被人肉,倆人也因此陷入了輿論漩渦。
當羅母所提供的視頻在網絡上傳播開來時,網民紛紛指責安醫生夫婦「對孩子出手的變態」、「去她醫院掛號,看看什麼樣的一生會對孩子出手」……一下子陷入了輿論中心的安醫生開始變得焦慮。
事件持續了一段時間,最後安醫生不堪網民的攻擊選擇了自殺。
於是這個事件以安醫生的自殺開始出現了反轉,網民們開始轉向人肉男孩一家人,有網民稱此前羅母所提供給媒體的視頻是被剪輯過的,於是男孩一家成為了網民攻擊指責的對。網民們相互攻擊、謾罵、已分不清對和錯,仿佛就是在進行網際網路的「狂歡」。
「安醫生自殺事件」半年後,有人在微博上發文:網絡的力量真的是強大又短暫,強大到可以在短短時間內逼死一個人,短暫到熱搜撤掉後,事情像一顆小石子扔進大海,最多起點波紋就不見了。
當看到某一個事件信息出現在網絡中時,我們該不該不假思索就做出反應?
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個人被無窮盡的信息無縫包圍著,但是對於時間和精力都相對有限的我們來說,我們是不可能細看每一條信息的,所以仔細瀏覽每一條新的信息是無法做到。面對著這海量的信息我們應該如何從其中篩選判斷?
指的是人們在面對不同媒體中各種信息時所表現出的信息的選擇能力、質疑能力、理解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
在安醫生事件中,如果當網民們在事件傳播出來時能夠做出起碼的思考和判斷時,這一個事件的結局會不會有所改變呢?
顯然是做不到了,當結果已經發生,所有的假設都沒有機會去改變結局了。
但這個假設的存在意義是在警示著我們每一個人,在如今傳播範圍極廣的網絡環境中,每一個人都需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
事情的真實樣子還沒有完整顯現,盲人摸象後輕易發聲,容易判斷失誤。我們要避免不自覺地成為了傳謠者或者是誤傷無辜。
我們每天所能接觸到的媒介信息良莠不齊,針對這些質量和水平參差不齊的媒介信息,我們一定要先進行初步篩選,將具有意義和價值的媒介信息進行接收和深入思考,提高自己對於各種信息的解讀能力,先腦子裡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組織好,再通過自己的觀點來表達對新聞信息的理解,從而實現有意義的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