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手」是四川人對餛飩的稱呼,而紅油抄手是最為著名的品種之一。紅油抄手以柔嫩鮮美,湯汁微辣濃香而聞名。但它的誕生卻不為人所知……
紅油抄手
清乾隆三十年(1765),五十六歲的李南暉千裡迢迢從甘肅通渭來四川威遠任知縣。這一任,就是14年。
由於蜀地多潮溼,西北乾燥,兩地氣候的差異導致的水土不服,使得李知縣積勞成疾,在修復縣內城牆(今人稱李公堤)時終於累倒了,茶飯不思,加之年事已高,病況愈重,三日不起。
李知縣的病情急壞了師爺。師爺在城牆上貼出招賢啟事:倘有人能治知縣之病,賞銀二兩。不少人紛紛自薦上門推薦藥方。吃藥之後,李知縣的病情大有起色,只是胃口仍差。師爺又四處招攬婆城名廚。聽說是為縣太爺做飯,大家紛紛使出看家本領獻廚藝。面對滿桌的葷素菜餚和風味小吃,李知縣直是搖頭,並不動筷,反覆說自己吃點稀粥便可,還吩咐師爺把那些東西送給修建城牆的勞工。
這天,縣衙內來了一位姑娘,手提竹籃,自稱是來為老爺做飯的。師爺不信,「你年紀輕輕,哪能有什麼好辦法,請及早自去。」姑娘微微一笑,「請容我一試。如不行,任由處置。」師爺便領她進了廚房。隨即,廚房內一陣「篤篤篤」的刀聲,極富節奏,聽在耳中,時若駿馬急奔,時若木魚輕敲,師爺就呆了。很快,一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飯食就做好了。師爺一看,姑娘做的,正是李知縣家鄉的餛飩。
師爺正要端走。姑娘一聲「且慢」,讓他愣住了。「別急,還得加上這個。」姑娘不慌不忙地從籃裡掏出一個陶罐,舀出半匙紅辣子醬,淋進碗裡,又順手撒上幾段翠綠的香菜。「行了,請送給縣大老爺嘗嘗。」驚訝得說不出話的師爺小心翼翼地把碗端到李知縣身旁,李知縣起身一看,竟是家鄉美食,一時眼裡淚花閃動。再看,碗裡湯色油潤,紅亮,而且香菜平添了一份秀色。一聞,一股辣香入鼻,刺激他連打了幾個噴嚏,頓感精神好轉。夾一個餛飩放進嘴裡,麵皮爽滑如脂,有一種說不出的奇鮮滋味從中噴薄而出,與原有的辣香承轉結合,在口腔中繚繞不絕。李知縣吃完那一碗,已是大汗淋漓,精神倍增。「沒想到有人能做出這樣的餛飩,我算是開眼界了。」便要求見一見做餛飩的人。
姑娘大方地上前拜見。李知縣見姑娘年紀輕輕,有此手藝,暗自稱奇。嘴裡說道:「姑娘,餛飩能烹調出如此美味,難得。我要賞你。」「我不要獎賞。您是這地的清官、好官,我們這些百姓希望您身體安康。再說,我做的只是一件小事,不足一提。不過,還有一事請教,您說的餛飩是何物?」「就是剛才你做給我吃的那碗。」「哦。」姑娘笑了起來,「那不叫餛飩,是抄手。」
「抄手,抄手好。這叫法形象。不知姑娘添加了何物,竟有如此奇效?」「是紅辣子醬。就是秦椒剁細用滾油澆之,冷卻即成。」「說來,竟是這輔料成就了一道美食。要我說呀,紅辣子醬,不上口。此物油潤、紅亮,能添色增香,就叫紅油,如何?你做的抄手就叫紅油抄手吧。」「好,以後就叫紅油抄手了!謝縣太爺賜名。」
不久,有人在縣城北門樓旁開了一家館子,名叫紅油抄手。因價廉物美,深得民眾喜愛。
參考資料:內江日報
圖片摘自:SOSO百科
主筆:徐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