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捧場照理說事。說起我們中國的造船業,相信大家都一定引以為傲。因為我們的造船業已經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然而最近的一條消息想必會讓大家感到一些失望,根據國際造船研究機構公布的數據,2018年全球新增造船訂單是1195艘,2892萬CGT。
在這裡的CGT意思是修正總噸數,因為不同類型的貨船,比如說油輪和液化天然氣船,它們的結構不同工作原理不同,同樣用貨物裝載量來比較顯然不合理,所以用這樣一種經過調整的噸位數,來把不同類型的貨船做個比較。
在這些新增的訂單數裡面,韓國企業獲得了251艘和1236萬CGT,所佔比例超過四成!這是韓國造船業時隔七年第一次超過中國造船企業,重新奪回世界第一的位置。排在第二和第三的分別是中國和日本,分別佔到了32%和13%。
從CGT也就是噸位數上來看,全球的造船業持續復甦,新增訂單在過去兩年持續增長,但是中國造船企業顯然不是造船業復甦的最大受益者,甚至丟掉了已經保持七年的世界造船量老大的位子。
如果仔細看前面的兩個數字,就會發現在造船數量上,韓國企業拿到了不到四分之一,但是在總噸位上卻佔到了超過四成,這說明韓國企業拿到的都是一些大單子,造的船夠大。
研究機構也指出,韓國在高附加值船型上極具競爭優勢,在大型液化天然氣船、超大型油輪、超大型貨櫃貨輪上,韓國企業拿到去年全球大多數的訂單。比如18年全球的液化天然氣船訂單一共是76艘,韓國就拿到了66艘,其中超大型液化天然氣船,一共65艘全部被韓國企業拿走,超級油輪一共新增了41艘,韓國船企一家就拿走了34艘,超大型貨櫃貨輪全部20艘訂單,也全部都被韓國企業拿到。
自從2011年中國造船企業新接訂單數超過韓國之後,大家普遍認為今後世界造船業會像眾多其它製造業領域一樣,成為中國企業的天下。然而人們往往忽略的是,中國造船企業就像是鋼鐵行業一樣,數量掩蓋了質量。
我們的訂單優勢集中在技術含量不高的散貨船上,而這類船隻在目前的國際航運市場已經供過於求。所以2018年的訂單銳減,在技術含量更高的高附加值船型上。
國際市場用訂單證明,我們跟韓國造船企業還有著一定的差距。還是那句話,我們在眾多製造業領域的確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也獲得了數不清的世界第一,但是我們也需要時刻追問自己,我們的優勢有多少是別人做不到的呢?
節目中提到了世界造船能力排位,那麼在民用船舶領域世界上都有哪些著名的造船巨頭企業呢?我們特別準備了一篇文章,給您做個介紹。感興趣的朋友請到我們的微信公眾號照理說事中回復「造船巨頭」四個字全文奉上。
往期精彩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