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企業乾貨先鋒 首創知識共享平臺
60萬精英矩陣 4000+高端會員
旗下公號: 企業家第一課、企業家功成堂、粵商研究院
來源公眾號:陸棄(ID:luqi_92)
作者:太史令女
「江浙興起兩頭婚」又上熱搜,這個話題已經不是新鮮事了,但每次討論都會引起很大的爭議。坦白講,這跟冬至吃湯圓還是吃餃子差不多,沒有絕對的好與壞,突然你知道了某地的風俗是吃餡餅就覺得人家很奇特,這只不過是文化差異,具有特殊性,目前還沒有證明它可以推廣到全國。因此,有些背景我們需要先理清。
首先這是發生在局部地區、根據特殊現實情況形成的風俗。2019年10月,剛剛從復旦大學社會學專業博士畢業的趙春蘭向媒體介紹了她歷時兩年的田野調查的發現——位於浙江北部、杭州西郊的水村的主流婚姻形式——「兩頭婚」。
水村有760戶3300多人口,計劃生育政策造成眾多家庭無男性後嗣傳承血脈,這是傳統觀念較濃的鄉村地區的困境,於是在優越的經濟條件和延續至今的熟人社會下,2000年左右開始出現「兩頭婚」的模式,即「男女雙方不言婚嫁、生育兩個子女各自繼承一方姓氏的兩頭婚育」。(你要是問一個外國人,他可能覺得這很先進啊!)
「兩頭婚」實際上並不是水村的獨創,費孝通1938年出版的《江村經濟》中就提到了一個類似的案例,用的詞是「兩頭掛花幡」,在今天的蘇南浙北、江漢平原等這樣的結合也都不少見,但隨著社會發展和制度運作中不斷磨合,現代的「兩頭婚」和費孝通那個年代也不同了。
對於江浙的一些市郊地區來說,這個想法的出發點是好的,有靈活性,越來越的單身年輕人有機會組成家庭,能接受這個形式並結婚的,就相當於雙方在婚前自願達成了一種協議,只是在具體實操方面存在不確定性,往往因人、因事而異,不可完全複製的。現實中,不必說「兩頭婚」,婚姻本身就不是完美的,矛盾才是普遍存在的。
我們說回婚姻。看到這個話題,很多人開始討論「傳宗接代的觀念對不對」、「兩頭婚是不是能實現男女平等」、「兩頭婚裡雙方誰更吃虧」,這些都是從社會功能和文化層面上來看待婚姻的。實際上,婚姻制度本身是一種經濟制度,把生物學上的遺傳的意義通過經濟學延伸到了社會學。初步婚姻制度早在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建立了,人類開始定居生活,這是婚姻制度建立的基礎。從一開始,婚姻就是社會財富的象徵。再後來,不斷添加對男女性交關係和一些社會性的限制,就演變到現代婚姻制度。
一次在飯局上,有位前輩叮囑年輕人說,「你們一定要相信愛情,但不要高估人性。」不得不說,進入婚姻家庭,才是真正考驗人性的開始了。如果愛情是合同制,那麼婚姻就是股份制,而且還是有限責任股份有限公司,利益至上。
根據對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解讀,真正的婚姻,往往來自無產階級,因為無產階級一無所有,因此沒有利益關係,就不會產生權衡利害的婚姻。換句話說,只要私有制存在,婚姻中的權衡利弊與個人慾望之間的矛盾就無法徹底解決。
婚後牽扯的問題還有很多,有些帳是算不清楚的。當我們對這種婚姻制度產生越來越多反感的時候,其實更多的是出於對婚姻、對人性的不信任感。生產力水平提高了,人變了,婚姻也變得既奢侈又兒戲。所以,「兩頭婚」這個形式開始被關注,其實是在提醒我們該怎樣看待婚姻,在傳統習俗和現代性不斷拉扯的今天,人不應該只是慣性地生活下去。
李誕在《奇葩說》裡說過,婚姻應該是一個殼,不是我們去保護婚姻,而應該是婚姻保護我們。兩個成年人,要把最壞的事情都說好,將婚姻這個殼做得足夠堅固。堅固到什麼程度?就算婚姻沒有了,它還能保護我們。的確,婚姻不是成年人「約架」的圈子,不要忘記婚姻也是從「愛」開始的。(太史令女)
轉載請聯繫本公號或作品方;素材均整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在後臺與我聯繫刪除。
領取方式:
加入「企業家第一課」付費會員
(添加好友請備註「任職企業+職位」)
點擊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