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中秋節滿城儘是骰子聲,臺灣則是大街小巷烤肉香。
其實,在小編看來,烤肉的性質和博餅一個樣,因為中秋本來就是團聚的日子,烤肉活動時間比較長,能大大促進親朋好友的情感交流。
如今,中秋成了兩岸同胞大團圓的日子。有意思的是,隨著兩岸交流的不斷深入,閩南中秋博餅的習俗也在臺灣流行起來,而在這邊打拼的臺胞們,也帶進烤肉這一時興活動,讓更多大陸好友參與進來,這也是一種兩岸融合。
中秋節烤肉在臺灣,20多年前就開始流行了。演變到現在,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烤肉節」。雖然關於臺灣中秋節為什麼要烤肉有好幾種說法,但大家比較認同的是這一種——這都是醬油廣告「惹的禍」!
就是這部「一家烤肉萬家香」的醬油廣告,裡面那句「有媽媽的味道」,到現在是不是經常會聽到呢?(via:京彩臺灣)
看看廣告的畫質就知道,年代已經相當久遠,估計比看到這條微信的絕大多數人年紀要來得大。
這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萬家香」醬油於中秋節前推出的廣告,「一家烤肉,萬家香」的廣告語相當洗腦,不僅讓銷量大大提升,也成功地把品牌嵌入到了烤肉這個符號當中。
再往後,其競爭對手金蘭醬油也積極搶攻,推出烤肉醬廣告。連續好幾年,每當中秋臨近,這兩大品牌的在電視上上廣告就開始輪番轟炸,加上超市配合產品促銷,讓人們一說起中秋節就自然而然想到烤肉。
除了「廣告說」帶動了臺灣人烤肉的風氣外。還有一種「烤爐說」。說是當年臺灣生產烤爐出口,後來因為外銷不景氣轉為內銷,廠商適時降價促銷,烤肉就成為臺灣人中秋節的「全民運動」。
此外,還有人說「你想太多啦!中秋節烤肉其實是無意間出現的。」一開始是有一家人在中秋夜烤肉引起鄰居圍觀,因為實在太香,所以後來就在中秋夜舉辦社區烤肉活動,由此引發流行。
不管是哪種說法,現在事實就是,每年到了中秋節前後,臺灣各地都會瀰漫一股烤肉香。小編2015年中秋在臺灣,就見證了家家戶戶烤肉的盛景。除了在自家門口、陽臺或庭院擺起烤肉架,社區中庭、河堤旁也滿是烤肉的人群。
臺灣小夥伴們透露,烤肉除了最簡單的蔬菜豆乾、豬肉片外,也有雞腿、雞翅、雞肉串燒,海鮮更是大家的愛,大蝦、蛤蜊,蚵仔、花枝,魚丸等等,應有盡有。
「在廈過中秋,一點不孤單。」對絕大多數在廈門打拼的臺胞來說,他們可以在這裡體驗博餅,還可以約臺灣的好友一起相約烤肉,更能夠動手來包月餅。
取上特製錐慄餡和蛋黃,再裹上餅皮,然後模具一壓,抹油送進烤箱,20分鐘後,一個手工傳統慄子蓮蓉月餅就做好了。中秋節前,廈門嘉蓮街道友鄰活動中心喜氣洋洋,四五十位嘉蓮愛心義工在這裡親手包愛心月餅,其中包括嘉蓮愛心義工臺灣青創分隊的5位臺胞朋友。大家一起動手製作月餅,感受兩岸一家親。
這是臺胞汪勳武第二次在廈門牽頭組織中秋做月餅活動,今年他還把20歲的兒子汪加升從臺東帶過來,一起參與。在汪勳武看來,中秋佳節是中華民族的民俗,更有傳承的意味,他希望在大陸工作生活能有個傳承,也希望兩岸同胞能更加親密地融合在一起。
今年準備第一次留在大陸過中秋節的張錞顥表示,在臺灣過中秋就是烤肉,在廈門他體驗到有趣的博餅活動,還頭一次自己包月餅,雖然人在大陸無法與臺灣家人相聚,但月餅代表的是團圓,跟大家聚在一起親手製作月餅,也算一種團圓。
徵稿 啟事
如果你 有好文
好圖 好題
想要跟大家分享 歡迎給我們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