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於《以色列時報》,作者本·薩爾斯
猶太通訊社——在由世界富裕國家組成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中,以色列有著最高的貧困率,收入不均嚴重程度位列第四,在社會服務支出最低排行榜中位列第七。
社會經濟智庫陶布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上周就以色列經濟和社會發布年度政府工作報告,以上是報告得出的部分結論,總體來說前景黯淡,喜人數據寥寥無幾。
以下六項數據呈現了以色列(總體)令人堪憂的經濟現狀。
超過五分之一的以色列民眾未擺脫貧困。
2015年,22%的以色列民眾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其中三個以色列兒童中就有一個是貧困兒童。2011年,以色列貧困人口佔21%,略少於2015年的數據,但仍是經合組織中貧困率最高的國家。經合組織由世界多個最富裕的國家組成,陶布中心將其用作以色列在報告中的對比標準。
超過四分之三的超正統猶太男性和阿拉伯裔以色列女性沒有工作。
截至2011年,僅20.9%的超正統猶太男性和22.6%的阿拉伯女性進入職場。低就業率和高出生率使得阿拉伯裔以色列人和超正統猶太人成為以色列最貧困的兩個群體。
陶布中心的研究指出,阿拉伯裔以色列女性沒有工作通常是因為受到留守家中的文化壓力和缺乏獲得工作的機會。很多超正統猶太男性選擇學習《託拉》,靠政府救濟金而非參加工作維持生活。
「超正統猶太政黨想為他們的政黨爭取更多撥款,為自己的群體獲取大量資金。」陶布中心執行董事艾維•韋斯(Avi Weiss)向猶太通訊社表示,「你給了他們錢後,他們就待在家裡無所事事。」
經合組織僅三個國家的收入差距大於以色列。
2011年,以色列稅後收入差距僅低於土耳其、智利和美國,在總收入方面表現略佳。其中,陶布中心大部分最新數據都選自2011年。
陶布中心將收入不均歸因於2007年的大幅降低收入稅,當時的本意是刺激就業,結果反而降低了稅收,加上以色列的高額國防開支,社會服務分得的資源少之又少。
「以色列縮小收入差距的成效不如其他國家。」韋斯說,「和歐洲國家相比,我們的繳稅負擔相對較小。如果政客真的想縮小收入差距,其中一種方法就是徵更多的稅。」
在過去25年中,以色列有24年的生活成本高於經合組織平均水平。
以色列民眾2011年走上街頭抗議生活成本的事實與數據相符。
與經合組織其他成員國相比,以色列在日用消費品上的花銷更大。陶布中心表示,食品價格尤其昂貴,因為食品製造商之間的競爭力太小,進口率很低。而其他大量進口商品和擁有健康競爭的行業,如家具,價格一直維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
自1975年起,以色列高科技生產率增長66%。
韋斯把以色列稱為「雙經濟記」。
雖然以色列的服務和低技能工人生產率低於平均水平,但以色列龍頭產業如高科技生態系統的表現十分搶眼。服務行業生產率自1975年以來鮮有增長,而高科技產業生產率飆升了66%。但高科技和其他高產行業僅佔以色列經濟的三分之一。
以色列近60%的工作崗位或將讓位於計算機化。
除收入差距和貧困外,計算機化也是以色列和其他國家面臨的挑戰之一。和美國一樣,以色列大部分工作崗位可在未來20年實現自動化。收銀員和電話銷售員等工作崗位被計算機化取代的風險極高,與此同時,如果自動無人駕駛汽車開始上路駕駛,公交司機也可能失去他們的工作,但醫生、社工和創意從業人員可能還是安全的。
韋斯表示,以色列應解決面臨的就業問題,通過為超正統猶太人和其他群體提供培訓,幫助他們進入勞動市場,在需要高級技能的崗位工作,而這些崗位或能在未來數十年推動以色列的經濟發展。
「你不可能在一個已經不再需要他們的領域對他們進行培訓。」韋斯說,「那樣他們的工作不會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