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積累·思考·運用
事件:
在很多城市對煙花爆竹「禁放」或「限放」的情況下,電子鞭炮已悄然進入市場銷售。據報導,這種「搞聲音,造氛圍」的生意日趨火爆,但看似安全的電子鞭炮,似乎也是「危機四伏」——由於生產門檻低、標準缺失,很多產品設計之初未考慮安全因素,存在質量安全風險。
新京報評論選摘(張海英):
鞭炮被認為是年味的組成部分。但由於傳統鞭炮對空氣會造成汙染,碎紙屑影響環境,加上製造了不少安全事故,禁放城市已越來越多。這也給電子鞭炮生產商、銷售商以巨大商機,部分城市也公開鼓勵電子鞭炮替代傳統鞭炮。
但目前看,被渲染為「既環保又安全」的電子鞭炮,並沒有那麼安全。從碎片式報導來看,有些安全隱患不容忽視:如去年1月,上海市質監局組織開展的電子鞭炮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結果顯示,95%的電子鞭炮產品樣品與參考依據標準不一致,質量安全令人擔憂。
由於目前我國實施的《煙花爆竹安全與質量》中並未涉及電子鞭炮,電子鞭炮也沒有行業標準,即便個別地方組織開展電子鞭炮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也只能參考其他電子設備、燈具等標準。調研人員發現,從風險監測數據分析,電子鞭炮不符合的項目大多為基礎的安全項目,可產生觸電甚至著火等災難性的危險。
在電子鞭炮取代傳統鞭炮形勢明朗的背景下,竊以為,把電子鞭炮關進「標準籠子」、「制度籠子」、「監管籠子」,很有必要:要麼把電子鞭炮納入《煙花爆竹安全與質量》中,要麼為電子鞭炮單獨制定生產標準。另外,相關部門也要把電子鞭炮納入監管職責範圍內,春節期間進行重點監管。
現實需求刺激下的電子鞭炮行業,不能總處於標準、制度等缺失的狀態。雖然網上未查到太多類似安全事故,但監管可「先知先覺」,讓電子鞭炮儘早從「野蠻生長」回歸「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