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漢、拾荒者、乞丐……
在任何一個社會裡都存在著底層群體,他們如螻蟻般生存、苟延殘喘,幾乎和社會沒有正常的交集。
《廢紙板拳擊手》講述的便是這個群體的故事。
威利是個一無所有的流浪漢,白天相對暖和,他就龜縮在紙皮箱裡休息,到晚上因寒冷不能入眠,就出來乞討、翻揀垃圾箱的食物來維持生命。
他沒有朋友,也幾乎失去了交流的能力,和他在一條街區風餐露宿的全是流浪漢,他們相互劃分自己的地盤,整日渾渾噩噩,只有一位黑人計程車司機時常來看望他們。
一天,威利在翻垃圾桶時,意外地找到一本日記,看得出日記是一位小女孩的,她在裡面在記錄下母親過逝後自己被送到叔叔家的境況。
孤獨、無助……小女孩的經歷讓威利產生了共鳴,這本日記也成了威利生存的牽掛與希望。為讀懂日記裡的手寫體,他揀來一張「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圖片貼在日記本上,還用乞討來的錢買了本識字書,笨拙地嘗試著回信,把它們折成紙飛機從樓頂上放飛出去……
一個夜晚,威利遇到一位流落到他們街區的殘疾退伍老兵,他們在幾番接觸後成為朋友,但最後老兵被凍死在街頭,唯一一個可以和威利說話的人也離他而去了。
一群家境殷實的小混混來到街區裡找樂子,他們用五十美刀作為賭注讓流浪漢互毆,在威利第一次取勝後,小混混的幾句虛言假語就讓威利把他們當成了朋友,還因此誤殺了另一個流浪漢,等到他終於察覺不妥而不願為小混混出手時,小混混為報復威利,竟把他所珍視的那本日記扔進了火裡!
威利在為搶救日記而燒傷了雙手,在醫院治療時,威利不自主地背誦日記的內容,恰巧被住在同一醫院的小女孩聽見,而她,便是日記的小主人。
這是一部小成本電影,題材對準社會最底層,灰暗的影調與壓抑的敘事展示出人性的冷漠與孤獨。
導演兼編劇內特·李在片尾給了個戲劇性的轉場,為整部片子添了些許暖意。電影雖在結構邏輯上稍有欠缺,結尾的相逢也比較突兀,但孤獨無望的情緒還引起了許多影迷的共鳴。
孤獨與生命如影隨形,微信界面上那個正在凝望地球的孩子、至尊寶轉身的背影……
升華的孤獨感亦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是成就自我的必經之路。周文王拘而演《周易》;司馬遷受宮刑之噩而出《史記》;盧梭遐想出《社會契約論》;還有梵谷、貝多芬……因孤獨而成功的人數不勝數。
但當我們拋開這些,把眼光放到一個世俗而平凡的個體上時,我們會發現,每個人的命運都有無可辯白的公正性,只有當他經受過激蕩、停歇、倒退、混亂、痛苦、暴虐、還有無處可逃的寒冷後,他才會更明白——唯有愛才能帶我們走出生活的困境,這才是在精神世界裡獲取生存的有力根基。
如同電影中的威利,只要肯付出關愛,生命就不會因孤獨而絕望。//
欄目特約=吳哲 | 圖片=網絡 | 美編=象大溼
▌推薦閱讀
溫馨提示:平臺刊發內容如有侵權請及時告知,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撤銷。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分享,真誠感謝您的閱讀/點讚。
合作聯繫:181-0772-5500 | 投稿郵箱:2865380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