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凡在南陽農村生活過的朋友,特別是90年代以前的朋友,對火糞應該都不陌生。那時,化學肥料沒有現在這般豐富多樣,自己腦海裡隱約記得起幾種化學肥料,如:碳酸,磷粉、尿素等,那年代一般家鄉人也用不起,也捨不得花那錢。所以,那時候村民們種莊稼,大多是燒些柴灰同火糞,或曬些豬糞,牛屎殼或「廁缸」裡的發酵物當肥料,純屬有機肥。
據說火糞含有氨,磷、鉀不僅能有效抑制土壤酸化,而且由於莊稼枯枝和雜草藤承載著大量蟲卵和病毒,燒火糞也是一種消滅蟲害的有效措施。
在自己童年記憶過往裡,最深的便是燒火糞,不是因為它有多好的用途。我懷念的是它曾在自己年少,單調、懵懂歲月裡收集的樂趣。記得有次放學後,同幾個玩伴往火糞堆裡塞些紅薯進去燒來吃。有時紅薯被燒焦了,有時燒得半生熟也掏出來吃,而且還吃得津津有味,吃得面烏鼻黑,同燒炭的窯夫似的。
火糞它不像其它有機肥那樣顯得偏髒,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糞」,它不是家畜拉的屎,而是用雜草、樹枝、枯葉等一些混合植物一起「歐火爐」後轉換而成的草木灰與火燒泥的一種土肥,家鄉人簡稱為——「火癩泥」,這種混合物帶有草木的清香和泥土的芬芳,很遠就能聞到,這可是別的「糞」所不能比擬的味道。
在家鄉,燒火糞一般都是在夏秋季節印入自己腦海最深。在田唇嘴頭,找一塊空曠地,務必避開一些農作物與山林,因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然後便就地取材,從四周弄些燃料來,堆成一個圓形堆,底部找一較為乾燥處,扒開一小窟窿有助於起火,空氣也方便流通。燒著的時候,田野裡便升起一股濃煙,直衝雲霄,在上空盤旋,擴散,之後漸變漸小,消失在後山之中,如火燒得旺,煙就升得高,飄得遠,伴風而逝。在老家,鄉親們習慣在黃昏時分燒火糞。每個農忙時節的傍晚,田園邊、屋角頭、山腳下,許多個火糞堆燒起來時升起的濃煙場景雖是壯觀但不利於人們的呼吸。每當天色向晚,在回家的路上,路過火堆旁便會聞到火糞嗆鼻的氣味,這種氣味,會充滿著整個農忙同秋收季節,一直這樣銷魂的燒著,燒著,如不碰上下雨甚至燒幾天幾夜不會滅的都有,直到火堆裡的枯藤柴葉全部燒透才灰飛煙滅。記得也有一些頑皮的夥伴往正在燃燒的火堆裡小便的都有,結果便讓人給呵呵了。一般燒出來的火糞如同灶洞裡的火灰一樣是灰黑色的,當然沒有灶洞裡的可人好看。
火糞一定得燒透才有肥力,最好參點土去燒,但也不宜參太多,柴草和土參的比例多少最佳,我也不懂,相信也沒有人作比例後好才去燒,主要的是得燒透。
彼一時此一時,隨著社會的進步,鄉親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村裡也無人耕種了,頂多種點果樹,蔬菜同茶樹,這種取之於原野,原生態的「燒火糞」在老家也很少打目到了。自從自己離開老家,幾乎就再也沒有見過「火爐」了。
圖文編輯:楊志年
來源:普寧南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