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來自網友「劍走偏鋒」的一個回答,關於「讓你醍醐灌頂的一句話」,他說:
大學的一個老教授,教我們哲學課,大一新生總是表露著內心的期許與所處環境的不對等跟失望。成績一落千丈。大二上學期開學第一堂課,被點名:
「那……學校不好,難道知識也不好麼?」我竟然無言以對。
「好吧,你坐下吧。」他若無其事的拿起課本繼續講課。
看到這個回答,我覺得特別感動,因為總是有很多個讀者問我這樣的問題:
「我進了一個非常差的公司,每個同事都很討厭,該怎麼辦?」
所以今天想將他的回答分享給你們,再和大家討論一下如何從爛學校、爛公司裡成功逆襲。
就像剛才網友@劍走偏鋒的回答裡說的,「學校不好,知識也不好嗎?」
即使是處於再差的環境中,我們也能通過各種辦法汲取到想學習的知識。
十年之前,我讀大學的時候,還沒有現在這麼多在線課程,但我身邊最努力的一個朋友,除了上好我們的必修課,還經常去別的學校旁聽自己感興趣的課程。
每個暑假,她都會關注名校的暑期班。所以她大三那年的暑假,就通過夏令營成功保研了,實現了就讀名校的願望。
而習慣於抱怨環境、渾渾噩噩的人,卻用了好幾年的時間吐槽自己的學校太差。
所以當很多人抱怨自己學校爛的時候,你真的想過辦法去突破自己、走向更好的地方嗎?
你想要的只是一個好學校的頭銜,還是真的想學到更多的知識、全方位提高自己的能力?
別放過任何一個汲取知識的通道,所謂「技多不壓身」,就是這個道理。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裡,提到一個概念,叫「體制化」。
這也是一個差的環境,對我們最大的損害。時間長了,你會和你厭惡的環境一樣,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那種人:別人睡覺翹課的時候你也睡覺翹課,別人工作得過且過的時候你也得過且過。
所以待在一個差的環境裡,我們一定要學會對抗這種「差」,對抗自己的屈服和懶惰。
我在大學裡有兩個女同學,她們倆來自相同的省份,考了差不多的分數,讀的是同樣的專業。
兩個人其實都對自己的學校不滿意,覺得自己應該能考更高的分數。
可女孩A每天的日常生活就是「抱怨」,她用來對抗學校的方式就是和其他人一樣,不去上課、鄙視老師、每天沉浸在各種偶像劇裡。
而女孩B偶爾也會和她一起抱怨,但她用來對抗學校的方式是想各種辦法走出去。
為了對抗差的就業率,她早早就去實習,提前修煉進入社會的各種必備技能;
為了對抗身邊同學們的懶惰,她在考研論壇、學校對外交流中認識了比她更牛的人。
她用他們的生活方式來要求自己,自律又強大;她用他們的學習習慣來要求自己,努力又上進。
所以你看,即使處在一個很差的環境裡,你也可以向更牛的人看齊,向更牛的人靠近,而不是變成你曾經最討厭的那種人。
其實不是現在的環境配不上你,是你配不上更好的環境。
將抱怨的時間拿出來看書,將吐槽的功夫拿出來學習。就算不喜歡讀書和學習,也可以參加各種各樣的實習,為自己提前走入社會做好準備。
在一個差的公司裡是同樣的道理,你只有將情緒化的時間拿出來,做點不一樣的事情,才能比同事更快地脫穎而出,成功跳出。
沒來由的壞情緒,只是浪費時間而已。我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何必浪費時間在生氣和憤怒上呢?
我們都喜歡看逆襲的故事,但每一個逆襲故事的背後,都藏著不為人知的堅持。
前提是我們有足夠的信念,去突破自我,走到自己嚮往的地方去。
如今,我回想起自己的學生時代,最感激的就是自己在自習室裡學習看書的時光;
回想起畢業後的這些年,最感激的也是每一個下班後認真寫東西的夜晚。
雖然從沒逆襲過,但我一直對更好的自己、更美的未來心存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