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3月12日報導 德國《世界報》網站3月9日發表文章,題目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常規空襲》,作者為貝特霍爾德·澤瓦爾德,全文編譯如下:
1945年3月初,日本帝國在亞洲大陸上控制著前所未有的廣大地域。自1944年4月起侵佔了中國的大片地區後,日軍在1945年開始直接控制印度支那。1945年3月9日,越南殘存的法國殖民當局被日軍趕下臺。
與第三帝國當時面臨的形勢相比,日本表現出的勢頭之強令人印象深刻。然而,當晚日本首都便成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常規空襲的目標。在2個小時內,至少10萬人死亡,100多萬人無家可歸。
3月9日以恐怖的方式揭示了太平洋戰場的不對稱性:一方面,日軍仍然控制著中國和印度支那的廣大地域;另一方面,美國海軍和空軍卻可以近乎暢行無阻地向帝國的主要島嶼挺進。
日本的艦隊大部分被消滅了,殘存的商船既保障不了食品供應,也無法為工業生產提供原料。日本空軍雖然還有數千架飛機,但不是過時損壞,就是找不到訓練有素的飛行員。
儘管如此,美軍第21轟炸機聯隊3月9日對東京發動的空襲還是令日本舉國震驚。因為,雖然日本海軍自1944年來吃了一系列敗仗,但在東京看來,戰場仍位於遠方。
此前,戰鬥大多發生在太平洋的小島上。損失一目了然,而且被從中國傳來的捷報衝淡了。日本人當時基本沒有見識過像第三帝國在史達林格勒、北非和1944年在蘇聯所經歷的那種恐怖敗象。
第21轟炸機聯隊的新任司令官柯蒂斯·李梅想扭轉這種局面。李梅效仿英國自1942年起對德國實施的「千機轟炸」制定了新戰略:美軍轟炸機將從較低高度投下大量燃燒彈,名副其實地抹掉以木結構房屋為主的日本城市。
馬尼拉的景象打消了美國人對火燒日本城市的道義顧慮。在守衛菲律賓首都的戰鬥中,日軍在2月和3月屠殺了10萬平民。
除白磷彈外,美軍在空襲中還使用凝固汽油彈。大批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可從馬裡亞納群島起飛執行轟炸任務。而隨著硫黃島被佔領,美軍還掌握了供受傷飛機在返航途中迫降的基地。
B-29轟炸機航程達5200公裡,最多可攜帶5噸炸彈在萬米高空飛行。這一飛行高度及其575公裡的時速令過時的日本戰鬥機幾乎對它無可奈何。因為投彈要在1500米到2500米的空中進行,所以空襲都在夜間實施。日本當時幾乎毫無防禦夜間空襲的經驗。
李梅為3月9日夜的空襲派出了334架轟炸機。它們共向東京投彈1665噸,將城市變為火海,以至於流經市區的河水都沸騰了。城區有40平方公裡被夷為平地,26.7萬棟房屋被毀,登記在冊的死者有9萬人,傷者要多一倍。但據估計,死者其實遠在10萬人之上。
而美國人損失很少,只失去了14架轟炸機,且大多是因為空襲引發大火導致的氣流紊亂。不久後,李梅完善了戰略,將空襲範圍擴大到大阪、神戶和其他60座城市。這些城市有三分之二的面積被摧毀。
木結構建築和缺乏防空武器給日本造成重大損失。在美軍投下原子彈之前的短短幾個月內,常規空襲在日本奪走的生命大概比德國自1942年起死於空襲的人還要多。
李梅及其上司為這種戰略辯護說,火攻日本城市可以迫使日本投降,由此拯救美軍的生命。但事實是否如此尚無定論。因為最終迫使天皇放棄抵抗的不是對城市的空襲,而是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
資料圖片:B-29夜間火攻東京繪圖。